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    2014-01-03 19:55:51

社会转型中的80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成果

 2013年12月27,有关80后青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境遇、态度与社会转型——80后青年的社会学研究》在京发布。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持,结合“当代中国大学生生活、就业及价值观追踪调查”、“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等多个大型数据库,涉及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蚁族、独生子女等多个子群体,涵盖教育、就业、文化、消费、婚恋、互联网、价值观和政治态度等多个专题,是首次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的、对80后青年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独特生命历程的一个全面呈现。

80后是深受中国的转型历程形塑的一代,他们是独生子女的第一代,也是在完全没有计划体制保护下,需要依靠自己努力立足的第一代。与前几代人相比,他们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多的人在非公机构就业并处于流动状态、更擅长使用互联网获取和交流信息。这些特征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转型进程密不可分。

从“小皇帝”到“压力山大”

伴随着“小皇帝”、“小太阳”称谓长大的80后,自小就被诟病受家庭的过度保护,却鲜有人关心,其作为市场经济的第一代,在失去计划体制的保护下,家庭成为他们的唯一屏障。该书对独生子女的分析表明,原本该由社会承担的教育、养老责任被硬性嫁接到家庭身上,导致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递减效应”。同时,房租和房贷在日常支出所占的高比例,体现了80后年轻群体沉重的生活压力,是否有住房对于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面对逐年加大的就业压力和“文凭贬值”,毕业生深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泥沼。

“拼爹”还是“知识改变命运”

近年来,已成为流行语的“拼爹”,挑战着我们传统文化中“知识改变命运”的惯常思维,其背后是关于社会结构开放还是封闭的探究。该书通过对985高校在校生经济生活条件、学业成绩、社会交往和就业预期四方面的数据分析表明,知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改变命运。具有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体不仅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同,而且在进入精英大学之后,他们的适应能力依旧受到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的隐形制约,他们的起点并不完全平等。对80后职业群体的分析也发现,虽然80后代际流动具有社会流动规模大、以向上流动为主的特点,但职业流动在代际之间也具有一定的传递性。家庭背景对青年群体的成长影响很大,“拼爹”确有其事。

消费主义与转型期价值真空

对于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消费、娱乐与政治在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而网络则是连结这三者的重要实践场域。该书发现,“名牌符号全民化”的文化生态,解释了青年消费中对强势符号的跟从与模仿。与之伴生的是“非名牌歧视”的符号压力,所导致的消费焦虑表现为炫耀性消费、透支消费和攀高消费等社会后果。而互联网作为当前青年亚文化生产的大本营,80后网民以其运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流行文化的主导者身份,创造出了草根化、平民化、娱乐化且不乏叛逆精神和批判力量的青年文化,开辟了80后的话语空间。在政治态度方面,80后知识精英对社会及个人现状的满意度都一般,他们高度肯定改革开放,对社会未来较有信心,但对当下社会持消极评价,有较强的社会群体冲突预期。

 

作为一本从社会学角度解读80后的文集,该书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细致展现了这代人在旧的价值体系分崩离析,新的价值系统尚未确立的转型过程中,他们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但又对社会及自身的现状抱有诸多不满;他们希望以个人努力改变命运,却无法逃离更大的社会力量的左右。这种源自结构变迁的独特张力,使这代人始终处于各种可能性与无力改变现状之间的焦灼状态。这种尴尬而矛盾的境地,构成这代人的“代际共性”。另外,80后群体内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大学生群体和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精英群体为其中三个典型子群体,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QQ: 2354437027  /  新浪微博: @青年研究
在线论坛:http://survey.sdccass.cn/pscus/list.aspx
邮件:student@cass.org.cn / 热线:010-85195331,85195283 (09: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