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学网电子杂志2013年第6期 总第108期
2013-06-10

 

 

中国社会学网—电子杂志

 2013年第6期  总第108期


 2013年6月5日


社会关注| 学术讨论| 新品新作| 书评读感| 期刊目录

 

本期目录
 

【社会关注】

各界人士撰文缅怀追忆陆学艺教授
· 陆学艺先生生平——学无懈怠为国为农为社会,艺有担当立德立功立诤言 
· 一代宗师 高山仰止 沈原 郭于华 孙立平
· 建言之诚与真理之勇:怀念陆学艺 吴敬琏
· 陆老师的担忧和期许 王春光
· 陆老师,一路走好! 高鸽
· 大德魂,英雄气——陆学艺老师学术人生管窥 张宛丽
· 缅怀社会学家陆学艺:情系三农 探索强国富民路 
· “为社会问题开药方”——追记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 王斯敏 王琎
· 良师如父——怀念陆学艺老师 黎宗剑
· 陆学艺:勇于坚持的社会学大家 刘颂杰
· 祭先师陆学艺文 张林江
· 痛悼陆学艺教授 吴明哲
· 诗悼陆学艺兄 王树人
· 工作到终老的陆学艺教授 姚树洁
· 悼念陆学艺老师(挽联五副) 黎宗剑
· 陆学艺同学千古 北京大学哲学系五七级同学
· 琐事忆恩师,慈爱永记心 李晓壮
· “两头”之间的学问——读陆学艺的三农研究 周批改
· 陆学艺先生的人品、学问和事业 刘应杰
· 痛悼陸学艺学兄 李惠国
· 往事历历 师恩难忘 颜烨
· 陆老“处世三原则”---缅怀恩师陆学艺先生 毛哲山
· 扎根基层 胸怀天下:追念恩师陆学艺先生 刘金伟
· 北大老同学牟钟鉴挽联 牟钟鉴
· 深切缅怀敬爱的陆学艺教授 常向群
· 一看到福建人就问起晋江事 陆学艺的晋江情结 吴道淼
· 学者,当如斯——与陆学艺教授相识点滴 吴国兴
· 深情缅怀陆学艺教授 张树成
· 诗悼陆学艺先生 王爱丽
· 陆学艺老朋友李凌的来信 李凌
· 学深友广 艺精德馨 高以渃
· 学艺不止的“陆阶层” 宋国恺


【学术讨论】

陆学艺教授学术论文选粹
· 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 陆学艺
· 走出“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困境 陆学艺
·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陆学艺
· 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 陆学艺
· 农村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关于开展以发展小城镇为中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建议 陆学艺
· 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 陆学艺
·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陆学艺
·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 陆学艺
·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陆学艺
· 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 陆学艺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陆学艺
·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 陆学艺
· 在深化改革中加强社会建设 陆学艺
· 建设社会现代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陆学艺
· 把东北平原建成大粮仓 陆学艺


  【新品新作】
· 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臧其胜 
· 社会管理视野中的社会政策:体系、过程和功能的解读 陈华 
· 论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 陈伟东
· 关于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状况的调查 陈明香 金小红 
·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孰重孰轻:对农民工职业流动影响因素的再探讨——基于地位结构观与网络结构观的综合视角 田北海 雷华 佘洪毅 刘定学 
· 生命周期仪式与穆斯林移民文化变迁——对纳萨里.德森关于荷兰穆斯林仪式研究的反思 马强 
· 活身体与性别:对社会结构和主体性的反思 艾瑞思.玛丽恩.杨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稳定观培育 董宁波 等 
· 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 大力改善民生 郑杭生 
· 社会调查中的“中间答案”设置与否的差别研究 风笑天 
 
· “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现实判断与理论反思 陈映芳 
· “意识过渡视角”下的知识社会学路径——评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邓琳 
· 自我生产政体:被忽视的劳动形态——来自城郊农地与建筑工地的两类中国经验 黄志辉 
· 当代中国乡村典型产生的动力机制溯源 董颖鑫 
·“东女国之争”与边界和边缘化问题——来自川藏边界的个案研究 丹增金巴 
· 重构社会秩序走向官民共治 俞可平 
·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施芸卿 
·加快社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王春光 
· 社会管理:“性质”与“内容”研究 谭明方 
·国有企业下岗员工再就业路径探讨 王秀琴 

· 民族地区青少年辍学的文化解释——以云南芒市傣族教育为个案 沈洪成
· 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弱可获得性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 韦克难 
· “市场”与“社会”关系探究:社会政策研究路向思考——基于卡尔.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 寸洪斌 曹艳春 
· 试论我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互构性发展 徐选国 阮海燕 
· 社会团体的交往成本与运行活力 刘少杰 
· 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动力 李云智 
·政治资源配置与社会阶层关系的逻辑分析 陈文新 
·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兆曙 陈奇 
· 理解现代性的三个途径 赵联飞 
· 社会学理论建构的认识论转向 李春华
 
·中国的“体”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现 艾恺 
·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前景 陆学艺 
· 海外藏人的人类学研究:围绕北美藏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析 刘志扬 
· “后三峡时代”的工程社会学:由三峡百万移民引发的思考——兼论工程社会学的发展现状 田鹏 
· 民主政治时代的公共话语表达——查尔斯.泰勒的公共领域概念 韩升 
· 建设社会现代化: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陆学艺 
· 风险社会理论与广东核能发展的契机与困局 方芗 
· 就业是中国第一大社会问题——形势与策 唐钧 
· 论社会管理职能创新的绩效评估 彭向刚 程波辉 
·别让社会结构成为现代化的“瓶颈” 陆学艺

· 外显和内隐大龄未婚青年刻板印象的研究 沈潘艳 辛勇 
· 中国社区服务建设:当前的问题及新模式探索 颜德如 王诗悦 
· 社会工作发展三大动向分析 熊贵彬 
· 中国医疗保障体制的选择、探索与完善 申曙光 马颖颖 
·求解城市化的两难问题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化 陆学艺 
· 二重社会网络及其分布的中英比较 边燕杰 郝明松 
· 市场转型中的社会流动与内在机制1978-2011:浙江省居民社会流动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莫艳清 杨建华 
·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个人与群体关系 王洪波 
·新中国社会学五十年 陆学艺 
· 福柯与知识社会学的话语分析转向 赵万里 穆滢潭
 
·吴文藻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齐钊 
· 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陆学艺 
· 乡村家庭教养变迁的历史轨迹——基于颐村家庭教养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容中逵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 张鸿雁 
· 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直击与反思 张平 谷艳芝 
· 加强社会建设 实现社会现代化 陆学艺 
· 亲社会行为:微观水平和宏观水平结合的研究 罗晓路 曾盼盼 
· 我国城市儿童看护服务缺失的社会学思考 栾俪云 饶涛 
· 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风险及其防范 牛庆燕 
· 试论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以“四维体系”为视角 郭林 丁建定
 
· 我国社区NGO发展现状与思考: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吴东民 孟宪斌 
· 悖论与困境:志愿者组织合法性问题分析 王修晓 张萍 
· 跨境学童:缘起、问题与反思 陈友华 佴莉 
· “单位制”的变迁与研究 李路路 
· 低经济地位大学生对“富二代”的印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陈丽澧 赵玉芳 尹新红 
· 流入人口社会融入感的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吉林省的调查数据 王胜今 许世存 
· 网络空间的族群化 黄少华 
· 孙本文先生对早期中国社会学贡献的再认识 郑杭生 
· 社区调查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纪念费孝通教授逝世7周年 马戎 
· 论日常生活 郑震
 
· 质性社区研究的三种模式——以费孝通社区研究史为参照 刘小峰 夏玉珍 余佳伲 
· 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组织研究反思 庄孔韶 方静文 
· 婚姻进入的现代性困境 孙沛东 
· 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黄少华 黄凌飞 
· 媒介文化生产与地域文化意义的构建 刘坚 
· 中国社会管理新格局下遭遇的问题——一种基于中观机制分析的视角 李友梅 
· 社会建设:一种基于社会学分析框架的研究 谭明方 
· 探究社会化自然风险的形成——以兰州市一个多民族社区的地质灾害为个案 谢立宏 陈芳芳 
· 生态人类学的系统论方法 崔明昆
· 符号光环的追随与迷失——“80后”群体的奢侈品消费与时尚文化研究 孟蕾
 
· 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与城市基层共同体的重构——社会学视野下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1986—2012) 彭莉莉 彭家亮
· 学校空间中的社会工作 李俊
·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养老问题及出路 张志远
· NGO与政府合作中的自主性何以可能?——以上海YMCA为个案 姚华
· 新生代农民工“内卷化”现象及其城市融入问题 刘丽
· 健康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新视角 王甫勤
· 观念、权力与文化图式的再生产——以河南路村庙会为例 李晓斐
·“总体性”与社会学的历史视野“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前沿:社会学的历史视野”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亚秋
·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研究——杨庆堃先生的学术人生 孙庆忠
· 论无知之幕和社会契约的作用 葛四友
·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职业融入问题探讨 谢丽威

【书评读感】

· “跨国灰姑娘”:一种“认同的二重性”——读蓝佩嘉《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田鹏
· 多面狐仙与另一只眼——评《狐仙敬拜:帝国晚期和现代中国的权力、性别与民众宗教》 岳永逸
· 社会存在是“关系”本体——解读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一个新视角  刘卓红 彭玉峰
· 乡村社会变革中的“混混”——陈柏峰《乡村江湖》札记 桂华
· 集智而成,用心之作——评张冠梓主编《法律人类学 名家与名著》 黄平平
· 物质性与物质化——《身体之重》一书中的身体理论 范譞
·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读伯格、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 韦宏耀
· 毛泽东阶级分析法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来解析 张萌 王廷子
· 反思与超越:对传统经典民族志文本的批评——读《安达曼岛人》与《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 房佳斐
· 古代社会中交换制度的实践及其研究视角和方法分析——马林诺夫斯基《西平洋上的航海者》和莫斯《礼物》书评 李栩栩
 
· 难以言尽的悲愤——读法农《黑皮肤,白面具》与《全世界受苦的人》 刘伟
· 生活之流里的艺术——《田野中的艺术》 朱晓剑
· 简评《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孙先伟
· 何以反思?如何重构?——对《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一书的若干评论 周浪
· “新古典社会学”的宏图与迷思——以多元转型绩效比较为切口的批判性综述 吕鹏
·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读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有感 王斯恬
· 结构人类学视野下的安达曼岛人和努尔人 王斯恬
· 《罗尔纲全集》:20世纪史学的高峰和镜子 夏春涛
· 实践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读乔尔.S.米格代尔的《强社会与弱国家》 曹志刚
· 韦伯对话涂尔干:“社会行动”抑或“社会事实”——读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 田鹏

【期刊目录】

《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
论文
·政府信任的城乡比较  高学德 翟学伟 
·再议儒家文化对一般信任的负效应——一项基于2007年中国居民调查数据的考察  胡安宁 周怡 
·乡村社会转型时期的医患信任——以我国中部地区两村为例  房莉杰 梁小云 金承刚 
·二重社会网络及其分布的中英比较  边燕杰 郝明松 
·治理情境分析:风险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基于武陵市扶贫办“申诉”个案的研究  吕方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  施芸卿 
·“操演性”视角下的理论、行动者集合和市场实践——以重构中关村电子产品市场的失败为例  陈氚 
·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平等化——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的实证分析  张兆曙 陈奇 
研究述评
·标准化案主: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的新策略  臧其胜 
·心理健康的社会学视角——心理健康社会学综述  梁樱 


《青年研究》2013年第2期

·城市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武汉市526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  刘影 张小山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学校融合比较研究——基于社会融合的理论视角  周建芳 邓晓梅 石燕 杨灿君 
·后单位时代回流国企青年职工的组织认同与单位意识——基于湖南省C市的实证分析  曾武成 邓志强 
·消费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阶级意识个体化研究  吴玉彬 
·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莞市的调查  汪传艳 
·打工子弟学校的社会网络构型——以危机观察为视角  朱洵 周彦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  钟智锦 李艳红 曾繁旭 
·网络亚文化的后现代逻辑——对“屌丝”现象的解读  李礼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居民教育不平等(1978-2006)——基于CGSS2006的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  魏延志 

部分文件为PDF格式,如果您没有安装阅读器请点击这里这里


中国社会学网 http://sociology.cssn.cn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mail:io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