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 开启全新审视视角
管健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7月25日第334期
2012-07-25

  【核心提示】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广泛且普遍存在的情境性威胁。它不仅影响受到威胁的一方,同时也影响施加威胁的一方。虽然刻板印象对某些群体而言意味着威胁,但对另外一些群体则暗含着积极的期望,促使承受者表现更佳。对刻板印象威胁领域新议题和新争议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广泛且普遍存在的情境性威胁。不管个人相信或是否认,也无论个体排斥抑或接受,只要情境中出现或存在负面刻板印象的线索或讯息,个体就会感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经常以社会类别为基础进行社会判断和推理,其中刻板印象就是最常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类社会类别的知识集合。所谓刻板印象,就是人们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观念或想法以及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1922年,美国记者李普曼将这一词汇从印刷界引用过来,用以描述那些被固定化、习俗化且被群体所共享的特质。比如,我们常常认为日本人是勤奋的,中国人是好客的,美国人是乐观的。还有一些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暴力冲动,女性比男性更含蓄和内敛等。这些看上去是“常识”的“事实”,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一种预先判断,具体化在认知过程中,锚定在情感结构中。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克劳德·斯蒂尔和约书亚·阿伦森首先在学习成绩方面验证了刻板印象对当事人的影响。在美国,黑人和女性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他们被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和数学能力相对较低。斯蒂尔发现,在美国的SAT入学考试中,某些存在消极能力刻板印象的群体,比如女性群体和非洲裔的黑人群体,其成绩的确低于相对优势的群体(如男性、白人群体)。当时,斯蒂尔和阿伦森将这种现象命名为“刻板印象威胁”。也就是说,当个体置身于消极的情境性困境中,当外在包裹了各种负面而消极的评价时,个体的行为表现果然会验证这些负面印象。

  刻板印象威胁的效应会出现外溢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常常出现于类似数学成绩的考试测验和智力测验中,除了对当时的成绩有影响之外,这种负面的效应是即时的还是顽固的?心理学家最初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一贯强调情境的启动效应,认为情境启动是导致威胁的重要因素。但是近来也有学者发现,当被威胁对象离开威胁情境后,损害作用依然会对个体产生消极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威胁的外溢效应。也就是说,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影响可能是潜在的和巨大的,当个体离开了负面评价的情境后,对自我的低评价和消极自尊可能已经内化到个体的内心中了。

  刻板印象威胁会出现交互情形  

  最新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不仅影响受到威胁的一方,同时也影响施加威胁的一方,知觉者和行为者之间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比如,空间疏远现象就是典型的交互作用力的表现。研究发现,黑人群体怕被白人群体歧视,会主动选择远离和回避。有趣的是,白人群体在和黑人群体接触的过程中也有担心和焦虑,担心由于自己做得不好而背负“种族主义者”的帽子。这就好比面对艾滋病患者群体,当事人会处处小心,担心被其他人所歧视;其他健康的人也会处处留意,防止自己的行为或语言伤害了患者的自尊。 

  并非所有受刻板印象威胁者都使用否认策略

  当面对他人的消极评价和负面刻板印象时,人们采取的一个普遍策略就是否认,否认他人的判断,否认他人的结论,甚至否认他人的盖棺定论式的见解。这是最为简单的策略,也是人类最本能的策略。但是,是不是每个处于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中的个体都有此策略呢?心理学家发现,那些非常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个体才会有此策略,而那些根本不关心他人评价的个体却不太会使用否认策略。这就是说,并非所有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个体都会使用否认这一策略,只有具有较高印象管理水平的个体才更倾向于使用否认策略。可见,印象管理水平是否认策略适用性的重要中介变量。

  刻板印象威胁存在积极效应

  以往的研究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负面的,其效应也必定是消极的。但是,新近的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有时也会存在一些积极的方面。虽然刻板印象对某些群体而言意味着威胁,但对另外一些群体则暗含着积极的期望,促使承受者表现更佳。比如,在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下,当任务困难时,个体的表现会因威胁唤醒而下降;而当任务简单时,个体的表现则会因威胁唤醒而得到促进。另外,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并不会扩展到每一个人。尽管威胁情境都会激活高、低自我监控者的消极刻板印象,但是高自我监控者表现出的是无畏,加之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能以更好的表现应对刻板印象威胁。这种由所属群体直接相关的刻板印象导致表现上升的现象被称为刻板印象威胁的促进效应。反之,这种刻板印象威胁就会造成损害作用,即刻板印象威胁的窒息效应。

  角色榜样作用有时并不能起积极作用

  以往研究发现,树立积极的角色榜样可以提供与刻板印象威胁相反的证据,从而降低对被威胁对象的伤害。然而,新近的一些研究发现,角色榜样有时并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还会产生消极的效果,这些研究致力于解决角色榜样作用中的矛盾性问题。最新研究表明,应得性是角色榜样所起作用大小的重要调节变量。也就是说,当个体认为角色榜样的成功是来自内部、稳定的因素时,那么成功是应得的,个体能从角色榜样身上获得更多的效能感;反之,角色榜样的作用就会下降、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举例来说,当贫困人口面临刻板印象威胁时,强化榜样角色是否有效呢?这要区别对待,如果强调某个榜样通过勤劳而改变了命运,那么对于其他人来讲就是激励;而如果强调某人是通过中乐透彩发大财的话,对于其他人则没有什么激励作用,毕竟不是每个贫困的人都可以期待每天中乐透彩的。

  转换认同群体 降低刻板印象威胁

  尽管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也有些许的激励作用,但是绝大成分上还是损伤和损害性的心理效应。如何有效降低其损害性呢?比较典型的是,在个体层面上,采用转换认同群体的方式;在群体层面上,采用弱化群体边界的方式。对于拥有多重群体认同的个体而言,消除刻板印象威胁的有效策略是转换群体认同,即从消极的群体认同转换为积极的群体认同,其目的在于消除引发威胁的认知不平衡,这一策略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比如,女大学生在面对刻板印象威胁时,如果凸显其女性群体身份,就会受到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凸显其大学生身份,则不会受影响。当然,新近的研究也显示,转换群体认同这一应对策略有局限性,其有效性受到个体自尊水平的调节和影响。转换群体认同只对高自尊的个体有效,对低自尊的个体则毫无作用。在群体层面,群体边界意味着群体差异、群体区隔或群体界限。研究者认为,任何能够缩小群体边界、降低群体间分化程度的策略都可以用来应对群体间的歧视和偏见。

  事实上,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广泛且普遍存在的情境性威胁。不管个人相信或是否认,也无论个体排斥抑或接受,只要情境中出现或存在负面刻板印象的线索或讯息,个体就会感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甚至于表现不佳,这便更加证实了刻板印象威胁的真实存在性。因此,对刻板印象威胁领域新议题和新争议的讨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仅有助于开拓对这一问题的新认知,同时也为今后的预测和控制工作提供了一些具有启迪性的新思路。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