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高校“考证热”或将持续升温
吕兰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04期2012年5月16日
2012-05-16

    【核心提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考证的首要原因。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自200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如今,考证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齐亚飞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为就业而考证的比例占78.16%,为发展兴趣爱好考证的仅占9.14%。叶璐的随机调查也表明,为就业而考证的大学生高达83.49%。可见,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考证的首要原因。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自200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可以报考的证书超过100种,分为通用型、职业资格和能力型三类。其中,英语、计算机等通用型证书,是大学生的“必考证”,甚至与学历学位挂钩;职业资格证书范围较广,种类最多,有些属于政府强制性的上岗证书;能力型证书包括IELTS 成绩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ACCP 软件工程师证书等。王芳香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大学生参加了考证,其中考通用型证书的学生比例为100%,考职业资格证书的近90%,考能力型证书的比例是19%,考三种以上证书的学生比例达92%。

  大学生追求“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需要的行为,从筛选假设理论来看是一种理性选择。筛选假设理论以不完全信息就业市场为基础,在缺乏对求职者过去表现精确测定方法的情形下,招聘单位难以预测求职者未来的生产能力,或者观察的成本高昂,因此倾向于借助教育这一“过滤器”为其提供关于求职者生产能力高低的信息。对于招聘单位来说,求职者接受教育的层次起着筛选和指示作用。文凭是教育信号的载体,招聘单位往往以学历高低为标准聘用人才,并因此决定其薪酬。文凭之所以成为大学生求职场上传递自身能力的重要信号,是因为社会默认那些接受过更多教育的个体具有更高的天赋、坚韧性、专注、事业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文凭信号,教育将具备不同生产效率的个人加以分类,并向招聘单位传递信号。教育是目前就业市场上最客观、有效的信号机制,就业市场根据教育层次对求职者进行筛选,用人单位根据文凭招聘人才并制定基本薪酬,这些做法无可厚非。

  伴随着高校扩招、考研热潮,持有高等教育文凭的个体越来越多。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以同样的文凭信号向用人单位传递信息,导致同样一张专科、本科或硕士文凭在就业市场上的区别不明显,用人单位很难仅通过文凭分辨相同学历毕业生的真实能力的高低,并进行有效筛选,导致高等教育文凭在区分人才方面的信号作用减弱。于是,用人单位会选择学校品牌作为补充信号,以减少因筛选错误带来的损失。

  一旦文凭信号弱化,证书就能起到增加相同学历应聘者就业砝码的作用,因此,各种认证考试应运而生,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文凭的补充甄别信号,解决文凭“贬值”带来的信号弱化问题。因为,在信息不完备的就业市场上,对某些具有同等学历文凭的求职者,招聘单位认为具有证书的应聘者传递的是高劳动生产率的信号。此外,招聘单位录用员工的代价较高,需登广告、筛选、面谈并测试。尽管一些招聘单位已经认识到大学毕业生所持证书与其个人素质并不总是成正比,但为了降低招聘和入职培训成本,大多数招聘单位还是愿意优先选择持证学生。所以,持有证书的学生在招聘市场上具有更大优势。

  需要说明的是,在招聘市场上,高等教育文凭仍然是发送和区分人才信号的重要载体,只有在文凭信号区分效果弱化时,证书才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考证热”某种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经济对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因此,有理由相信,高校“考证热”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或将持续升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