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3期 总第195期

        2018-06-16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3 总第195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党建也是生产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机制与效果研究

何轩 马骏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执政党工作的重要内容。那么,基层党建究竟给民营企业带来了何种影响?具体作用渠道是什么?现有研究还相对匮乏。基于民营企业家抽样调查数据库,本研究对上述问题有如下发现:民企党组织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水平,这一过程的作用机理在于,党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投入了更多的生产性活动。但出于对企业控制权稀释及家族社会情感财富流失的担忧,家族涉入导致企业治理和决策受到干预,进而影响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本文展示了民企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和重要性,为执政党“为何要”以及“如何能”增强非公有制党建工作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体制下的民企内部治理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建议。

关键词:党组织建设 民营企业 企业绩效 家族涉入

 

专题研究

经济社会学

 

土地产权的动态建构机制——一个“追索权”分析视角

折晓叶

摘要:土地征收后的补偿等产权议题一般发生在名义产权界定之后,本文从产权的社会视角出发,建立了一个“追索权”分析框架,通过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对于其中的事后确认权、权利转换权、收益分配权、增量索取权等一束权利加以综合分析,以此强调追索权对于土地产权建构的重要意义,并为产权研究提供一个不同的分析角度。这一思路的基本观点是:追索权是由追索一方和被追索一方共同建构出来的,前者的索取和后者的让渡赋予了它独特的内涵。它经由多个主体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界定,即成为法理的和情理的日常生活逻辑界定的权利,往往需要在事后的追索过程中被不断厘清和建构。它特别强调权利的合法性制度基础和社会关系结构基础,由此引发的产权事后变动恰恰是产权动态建构过程的合理体现。

关键词:土地征收补偿 追索权 产权建构

 

组织印记与中国国有企业的福利实践

韩亦 郑恩营

摘要:本文采用组织印记的理论视角,研究国有企业创建时期“企业办社会”的传统对它们当今组织福利的影响,并结合制度变迁的视角,考察国企改制对组织印记的改变效果。企业创建时期的制度环境会对企业当前的实践活动产生持续的影响,只有在制度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组织印记的效应才可能逐渐弱化。本研究使用全国12个城市随机抽样的公司数据,采用跨层统计方法比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提供组织福利方面的差别以及国企改制对组织福利实践的实际作用。本研究发展了社会学的组织印记理论,在实践方面有助于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深入理解国有企业的运营和变革能力。

关键词:组织印记 组织福利 企业改制 国有企业

 

从被管理的手到被管理的心——劳动过程视野下的加班研究

庄家炽

摘要:本文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劳动过程理论视角出发,讨论中国城市居民的加班现象。与以往研究的国家、市场和组织环境或个体劳动者的角度不同,本文选择从资本的角度来讨论普遍存在的加班现象,探究资本如何能够通过加班进一步侵占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本文的基本假设是:面对不同的劳动方式,资本采用不同的控制方式。研究发现,对于简单劳动者,资本通过劳动过程的去技能化实现对工人剩余价值的占有;对于复杂劳动者,资本的微观权力运作过程深入到个体劳动者的思想里。通过管理劳动者的“心”,资本不仅能够以更少的抵抗来使劳动者加班,还能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是无任何薪酬的方式来使劳动者加班。

关键词:劳动过程 加班 工人主体性

 

道德社会学

 

庙宇重建与共同体道德——以大理Z村空间差异为例

梁永佳

摘要:本文分析了云南大理地区一个“空心村改造”项目中文昌宫的重建过程。执行改造项目的基层干部试图通过创造一个“公共空间”,把“文明”带给村民。但村民们却利用空心村改造的机会提出重建文昌宫,并迅速将其变成公共活动场所。本文提出,文昌宫的重建表达了基层民众对于共同体的认识:人际往来的道德含义与神灵有关,庙宇规范了人神之间、信众之间、家户之间、村落之间、村落与政府之间等的互惠关系。这一认识让我们认识到“礼物模式”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复兴的启发意义:重建村庙实际上是重建道德生活,重建集体期待,重建社会团结。

关键词:庙宇重建 礼物模式 文明 互惠 空心村

 

同情与效用:大卫·休谟的道德科学

杨璐

摘要:本文将休谟放在道德科学兴起的传统中,考察其方法论及形而上学的转向。本文指出,随着自然目的论秩序的式微,休谟不再借助观念推演的方法来建立解证式的道德科学,而是通过实验革命去考察普通人的思维、激情与行动的规律。休谟对同情与效用的精神机制的探究,不是在瓦解道德的自然理性基础,而是返回日常的社会生活,将道德观念置于民众的精神因果关联中去理解,揭示道德现象的内在机理。对休谟道德科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回到神学形而上学向社会科学转化的思想语境,揭示出社会学自身的精神性面相,也有助于澄清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视野和伦理担当。

关键词:观念论 道德科学 同情 效用

 

点石成金的学校?——对学校“加工能力”的探讨

谢桂华 张阳阳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通过追踪初中生学业表现的变化趋势,期望探讨各种特征的学校在提高学生学业方面是否效能有异。本研究发现:整体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生源水平更好、物质设施更完备的学校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相反,学校在当地社区的排名、学校整体的师资水平以及学校部分管理措施则对改善学生学业表现没有显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学校难以弥补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固有差距。

关键词:学校加工能力 学生成绩增值 学校社会经济地位 生源水平

 

论文

 

早年不幸对健康不平等的长远影响:生命历程与双重累积劣势

石智雷 吴志明

摘要:本研究在生命历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双重累积劣势理论来解释早年不幸经历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2011-2014年)对该理论进行实证阐释。多种回归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幸经历使得人们成年后的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没有不幸经历的群体。即使经历向上的社会流动,也难以抵消早年不幸经历给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双重劣势累积过程具体表现为:早年不幸经历种类数越多或者持续时间越长,对健康的负向影响力也就越大;早年不幸经历在生命历程中带来的教育、就业机会和经济地位的下降,以及健康风险和消极情绪的上升,间接给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带来不利影响。

关键词:早年不幸 生命历程 累积劣势 健康不平等 时间效应

 

市场、乡镇与区域:早期燕京学派的现代中国想象

——反思清河调查与清河试验(1928-1937

侯俊丹

摘要:本文把对清河调查和清河试验的解读置于燕京学派学术传统中,澄清早期学者对19世纪末转型期中的中国现代社会形态的判断和理解;其标志即传统型城市的腹地农村发育出的一个以农产品交易为核心的市镇社会。在面临新的社会条件时,市镇社会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陷入了危机,在自然调节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清河试验意图通过干预式调节来重振乡村经济,并建构新型地方性精神。早期学者提出的“市场”和“乡镇共同体”理论框架亦构成了日后社区研究的起点并开辟了多个研究脉络,构成燕京学派所理解的有关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总体图景。

关键词:早期燕京学派 市场 乡镇共同体 综合性区域经济设计

 

研究述评

 

反映社会还是塑造社会?——国外社会学讨论“政党—社会关系”的两条路径

张跃然

摘要:政党与社会群体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是西方政党社会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西方政党社会学大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视角:传统马克思主义视角认为“先有社会,后有政党”,政党是已成型的社会群体的表达和反映,这一视角在西方政党社会学中长期占据主流地位;最近几年涌现的新马克思主义视角则提出“先有政党,后有社会”,作为行动主体的“社会群体”恰恰是被政党的政治行动塑造成型的,这一视角为政党社会学打开了新的问题意识空间。这两条路径可以看作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各取一端。西方政党社会学的后续发展路径应该将这两条路径有机结合,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总体性辩证思想之中。

关键词:政党社会学 政党—社会关系 唯物史观 辩证思想 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