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7年第1期 总第187期

        2017-02-08

目录及内容提要

 

专题研究

纪念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

 

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

周晓虹

摘要:1936年费孝通在吴江开弦弓村进行的江村调查及在此基础上写成的《江村经济》一书,不仅实现了现代人类学对“文野之别”的历史跨越,也切实推进了社会学、人类学及整个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进程。事实上,无论是对“文野之别”的跨越,还是对社会科学中国化的推动,都与费孝通晚年倡导但青年时代即逐渐养成的“文化自觉”意识休戚相关:就前者而言,成功地实现对自己生存其间的文明社会的洞悉,既有赖于对与汉民族相对应的其他弱小民族的实地考察,更有赖于对来自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的把握,这两者使得研究者能够相对抽身于自己生存其间的文化,将自己熟悉的场景置于客体的位置;而就后者而言,正是因为研究者对自已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他才能够自觉地站在主位立场,借用源自西方但研究者又深知其局限的理论,恰如其分地解释自己的社会。换言之,文化自觉保证了研究者从事研究时“进得来”和“出得去”,也赋予了他们在不同文化场景中相互切换,以“他山之石”雕琢中国之“玉”的学术潜能。

关键词:费孝通;江村调查;文化自觉;社区研究;社会科学中国化

 

燕京社会学派因何独特?——以费孝通《江村经济》为例

张静

摘要:本文以《江村经济》为例,回答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农工混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道路“模式”,还是历史条件限定下的经济形态?第二,燕京社会学派的真正角色,是否是提出这一“本土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本文指出,农工混合的经济形态与一系列社会基础条件的状况有关,《江村经济》采用当时国际社科学界公认的分析逻辑,开启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治学的方式来认识中国的经验现实。故燕京学派作为社会学群体的角色,以现代社会学及人类学在中国的开创建设来概括更准确。其主要特点与其说是本土化道路的提出,不如说是研究角色、议题、方法及目标的转换。

关键词:乡土工业;独特模式;燕京学派;群体角色

 

现代性的另类追寻——费达生20世纪20-40年代的社会改革研究

金一虹 杨笛

摘要:本文力图呈现一个“技术专家”身份之外的费达生、一个推动社会变革的费达生。作为中国知识界“技术下乡”和“工业下乡”的先行者,她开始了“把合作经营的原则引入中国农村经济的最早尝试”,曾力图以社会实验的方式解决技术现代化和农村经营社会化的难题。本文重点分析了费达生探寻起步于乡间小路的工业化道路、以合作制经济组织抵抗巨型资本、以示范模式为女性在现代经济生产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的现代化另类探索。

关键词:乡土工业;合作运动;另类现代性

 

论文

入学年龄限制真的造成了“七八月陷阱”吗?——兼评刘德寰、李雪莲《“七八月”的孩子们》

张春泥、谢宇

摘要:西方研究发现,出生月在入学年龄截止日期以前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不及出生月在截止日期以后的学生,并将这一“截止日期现象”归因于入学年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刘德寰、李雪莲的研究《“七八月”的孩子们》也试图在中国展示这一现象,本文则对此提出质疑。利用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2年儿童情况抽样调查,本文检验了截止日期现象能否持续到成年期,以及特定出生月份是否存在入学年龄的选择性这两个问题。本文发现,中国孩子对截止日期的遵从度低且存在选择性,出生月份之间的成就差异不能完全由入学年龄来解释,应考虑其他替代性的解释。

关键词:截止日期现象;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制度;年龄优势

 

代内“文化反授”:概念、理论和大数据实证

陈云松、朱灿然、张亮亮

摘要:文化反哺”是代际的反向社会化。而本文提出,反向社会化有代际和代内两种模式。随着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以代内反向传播为特征的“文化反授”现象应运而生,文化的传授者比学习者年轻,但不具有亲子式的代际年龄差异。与代际“文化反哺”相比,代内“文化反授”具有年龄差距趋近化、空间距离扩大化、传承关系多元化、施受身份瞬时化、传播内容选择化和变迁条件虚置化等六大特征。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本文以“网络热词”的传播为例,利用提取自新浪微博和百度搜索2013-2015年的网络热词的每日词频指标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时间序列的宏观分析和基于面板数据的微观分析均证实了代内“文化反授”模式的存在。

关键词:社会化;文化反哺;文化反授;网络热词;大数据;网络传播

 

中国社会组织成长条件的再思考——一个总体性理论视角

黄晓春

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社会组织功能与成长条件的总体性理论视角。社会组织发挥治理和服务功能需要依赖特定的制度条件,其成长条件镶嵌于治理转型的总体脉络之中。文章以深度案例分析的方式聚焦于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实践,发现当前政府购买服务呈现出以体制内需求为导向、就近圈内购买以及悬浮于社区治理网络等特征,致使社会组织赖以发展的重要制度条件处于缺位状态。文章进而提出要高水平发展社会组织必须超越技术治理的既有逻辑。

关键词:社会组织;功能;条件;制度环境;治理转型

 

从个体社会资本到集体社会资本——基于融资信任网络的经验证据

吴宝

摘要:本文提出了从个体社会资本演进生成集体社会资本的两种研究假说: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假说和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假说,并在企业融资结网形成融资信任网络的具体情景中加以验证。本文发现,亲缘、地缘和业缘等关系情景较为强烈时,特殊主义的关系运作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倾向于将信任范围锁定于熟悉的特定群体之内,构建小宗派型融资派系。而“门当户对”的类别情景较为强烈时,社会声望的资格承认逻辑将会得到强化,企业更愿意对非特定对象持有较高的社会信任,转而融入更为开放的大规模融资信任网络。在社会关系、社会声望对融资信任网络结构的影响过程中,企业信任半径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左右着集体社会资本的构建。

关键词:个体社会资本;集体社会资本;融资信任;网络结构;跨层次研究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

刘亚秋

摘要:有关神圣—世俗的记忆二重性是理解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一条重要线索。哈布瓦赫将记忆神圣性置于世俗性之上,并因此提出社会框架论,呼应了涂尔干的社会神圣性概念,表达了其社会本体论关怀。作为涂尔干学派的传人,哈布瓦赫真正区别和超越涂尔干—莫斯传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以群体概念具体化了涂尔干的大写的抽象社会概念,并以集体记忆的方式回应了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的基本问题,丰富了对复杂社会智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这一研究同时是对集体欢腾和礼物交换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充实。而记忆二重性的概念不仅是理解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理解既有记忆研究的基础概念之一。

关键词:哈布瓦赫;集体记忆;记忆二重性;社会本体论

 

女性家庭权力、夫妻关系与家庭代际资源分配

郑丹丹、狄金华

摘要:通过对CGSS2006家庭卷数据的分析,本文考察了女性家庭权力及夫妻关系对家庭代际资源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权力机制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子代家庭中妻子权力越大,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的经济支持越少。同时移情机制也影响着家庭资源代际分配,夫妻感情越好的子代家庭对父系家长和母系家长的经济支持都会越多。夫妻感情除了直接影响家庭代际支持外,还会对家庭权力的作用产生调节作用:夫妻关系越好,妻子的家庭权力对父系代际支持的反向作用则越小。母系代际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趋势,其作用机制显然更为复杂,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女性家庭权力;夫妻关系;家庭代际资源分配;反馈模式

 

宗教信仰的代际传递:基于台湾地区的数据分析

刘子曦

摘要:基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数据(1999-2009),本文描述并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宗教信仰在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传递模式,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基督教传统之外宗教流动的模式与逻辑。本文有四点主要发现:首先,信仰的代际传递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宗教(教派)差异。整体而言,母亲对子女的信仰选择影响较大。但对基督徒家庭而言,父亲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当父母信仰相同时,该信仰的传递性显著增强。其次,不同宗教的传递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道教的传递能力更强,这与西方理论对于弱组织性宗教传递率低的预期相悖。再次,不同宗教之间的距离影响着子辈信徒的流动模式。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距离最大,而无宗教信仰与其他宗教间的距离最小。最后,台湾地区的社会变迁历史造就了不同信仰在时期、世代和年龄分布上的明显差异。

关键词:宗教信仰;代际传递;性别;宗教距离

 

研究述评

技术难题、政治过程与文化结果——“瞄准偏差”的三种研究视角及其对中国“精准扶贫”的启示

李棉管

摘要:“瞄准效率”或“瞄准偏差”是西方社会政策研究和福利效应评估的重要内容。有关“瞄准偏差”的研究可被归纳为三种视角。“技术难题”视角从“瞄准机制的简约性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现实”的矛盾出发,认为个体瞄准机制、类型瞄准机制和区域瞄准机制都会面临相应的技术难题,从而导致瞄准偏差的产生;“政治过程”视角从“扶贫的社会福利诉求和国家治理的政治性诉求不完全一致”的矛盾出发,强调政治氛围、政府层级分化以及基层社会治理都可能影响福利资源的分配方向和方式;“文化结果”视角则从“扶贫及社会救助的文化相容性”出发,发现福利污名化的文化差异以及福利污名化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是导致贫困者被排斥和福利资源漏出的重要原因。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和战略制定一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技术手段、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另一方面需要在政治过程考察和文化因素分析两方面建构本土性解释框架。

关键词:精准扶贫;瞄准偏差;技术难题;政治过程;文化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