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总第392期)

        2013-10-26

 《青年研究》2013年第5期(总第392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职业声望评价——以北京大学本科生调查为例

田志鹏  邝继浩  刘爱玉

摘要:本文从北京大学本科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分析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分析北京大学学生对于不同职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声望评价,结合1999年和2005年的调查,进一步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同一群体对职业声望评价的变化和可能造成这样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趋势研究可以看出,三次调查测定声望排序间显著相关,但2005 - 2011年的声望排序变化幅度总体上要小于1999 - 2005年的变化,职业声望评价逐渐趋于稳定。

关键词:职业声望  大学生  社会转型  趋势研究

 

高校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季”与全球性青年失业问题再探讨——比较制度框架下的跨国定量研究

苗国

摘要:本文以全球青年失业现象为研究对象,借助国际劳工组织(ILO)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国家的青年失业现状与各自特征,利用跨国截面数据定量地比较分析影响青年就业的各种因素,并对中国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指出从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史上最难就业季”将会由“非常态现象”成为“常态现象”,NEET群体——“既无工作又不在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失业青年”的大量出现,使得青年失业长期性与社会负面效应愈加明显,但考虑到经济发展潜力以及社会转型这一不确定因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代表,其青年失业问题的解决其面临的机遇远超挑战,而一些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潜力耗尽或社会动荡不安,青年就业问题更不容乐观。

关键词:全球性青年失业  大学生就业  跨国比较研究  NEET群体

 

童年经验对青年网民“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一项基于30位中国网民生命史的经验研究

付晓燕

摘要:过往研究证明社交媒体有助于改善用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但不同网民使用互联网创建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能力存在差异,造成此“鸿沟”的原因为何?通过30位中国网民的生命史和互联网使用历程的经验资料,本研究发现,个体在童年期,在原生家庭及同伴群体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习得的“社交规范”,以及早期ICT使用经验中的正面回馈的多寡对其成年后的网络社交策略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青年网民能否经由网络互动累积社会资本。

关键词:童年经验  社会资本  网络社交  生命史研究  SNS

 

社会资本、学习惯习和青年的教育获得

董金秋

摘要:学习惯习是社会资本影响个体教育获得的中介机制。本研究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方法着重检验社会资本是否通过学习惯习而对教育获得发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机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既有对教育获得的直接作用,同时也通过学习惯习的中介具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2)社区社会资本直接影响教育获得,但通过学习惯习的间接作用不存在;(3)相比女孩,男孩学习习惯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家庭和学校社会资本。文章最后对上述发现进行了解释,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资本  学习惯习  教育获得

 

承认理论视角下“法律孤儿”生存现状的个案研究

君健  寇薇

摘要: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认为“承认形、式的被拒绝”有强暴、剥夺权利、侮辱三种类型。笔者通过对典型个案的研究发现这些“法律孤儿”印证了这一理论,同时又具有新的特征:因为目睹家庭暴力和警察抓捕存在被强暴的记忆;因为隐喻身份的失语存在权力被剥夺的现象;因为道德的连坐和自我的矮化存在被标签的侮辱。他们在饱受家庭、社会蔑视的成长中充满了对亲情、人性的困惑,也有为了承认而进行的挣扎。

关键词:法律孤儿  蔑视  挣扎  困惑

 

青年白领移民的职业倦怠感及其影响因素

雷开春

摘要: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的症状。青年、白领、移民的三重社会身份是否会导致青年白领移民群体产生更为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呢?本文以上海为例,通过定量调查数据分析表明:(1)简化的测量指标符合职业倦怠的理论构想;(2)青年白领移民的职业倦怠并不严重;(3)具体职业背景因素对职业倦怠现象有调节作用。本文认为,职业倦怠现象是社会分工的不断精细化自然后果。尽管当前青年白领移民的职业倦怠尚未普遍存在,但个体、组织和社会仍需对这一现象保持警惕。

关键词:职业倦怠  青年白领移民  社会分工

 

教育扩张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演进

杨奇明  林坚

摘要:利用受教育年限的同胞相关系数测算同胞共享的家庭背景与社区环境所带来的教育机会不均等,并用邻居相关系数单独考察社区效应在其中的相对贡献,本文考察了1999年快速教育扩张以来中国农村地区教育机会不均等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村地区教育机会不均等略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源于社区效应的大幅下降,家庭效应虽略有下降但幅度较低。缩小农村地区教育获取的阶层差异仍须对劣势家庭实施“补偿性”原则,降低其教育成本并增加预期收益。

关键词:教育扩张  教育机会不均等  同胞相关系数  邻居相关系数

 

养老机构护工的劳动控制与隐性抗争——基于北京市养老机构的考察

陈义媛

摘要:本文以劳动过程理论为基础,借助布洛维的“生产政体”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了养老机构这一工作场所中护工与老人、机构之间的劳动关系,重点探讨了护工在劳动过程中如何受到控制和监督,这种控制背后的结构性基础,以及护工对这种控制采取的抗争行动。养老机构不仅通过时间、空间的规约控制护工的身体,更对护工进行情感控制和改造。性别、城乡、阶级等关系都型塑了护工的劳动过程,并促成对其劳动控制。然而,作为有能动性的主体,护工在日常生活中也发展出了一套隐性抗争策略,以此维系其主体性的完整,并反抗对其劳动,尤其是情感的异化。

关键词:养老机构护工  劳动控制  隐性抗争

 

论民间信仰的连续性与变迁——以福建省泉州晋江市H村为例

杨帆  周柯含  袁航  齐娜  颜洛阳

摘要: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其传承过程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其一,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以集体记忆的形式固化,在促进社会整合和协调社会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在社会变迁驱动下,民间信仰进行着变革地延续,并通过多种形式外化。本文以H村为例,通过分析当地民间信仰和对比不同年龄群体信仰状况,探讨民间信仰与静态的社会结构和动态的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继而揭示其在维持传统性和接受现代化之间的演变规律。   

关键词:民间信仰  连续性  变迁  传统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