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城市化加速期的社会建设”论坛综述
2011-08-04

 

“城市化加速期的社会建设”论坛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论坛负责人马雪松。本论坛共收到论文38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8类:城市化加速期的社会特征、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工与城市化、城市病的预防与治理、社会工作、住房问题、养老问题等。这8类论文都是围绕“城市化加速期社会建设”展开论述,各具特色。因时间关系,有15位作者在论坛发言,有两位学者对发言进行了评论。

第一类“城市化加速期的社会特征”共有3篇论文。汪火根先生的《重建共同体: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一文,在阐释共同体概念和我国共同体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认为“当前的社会建设,核心要义在于找回社会或者说重建社会,它是国家顺利退出社会领域以及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顺利转变的前提”。作者认为重建共同体是社会建设的核心要义的观点是颇有见地的。韩振武、姜晓春合作的《包围-分治-统筹——中共处理城乡关系的回顾与前瞻》,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处理城乡关系的回顾分析,并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城乡和谐关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还有作者分析了人情社会与契约社会的特点及异同。

第二类“社会管理创新”共有7篇论文。马雪松、易外庚合作的论文《联通互动,标本兼治,创新社会管理》,在分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新观念是前提,社会协同是基础,建立机制是关键,源头治理是根本,城乡统筹是方向,干群和谐是保证,联通互动,标本兼治,社会才能实现善治、和谐、稳定”。作者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内容、方法以及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程关松的《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以社群主义为中心的叙述》主要阐述社群主义的善治理念致力于提升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与社会责任以克服现代性危机,它提升了责任的品质,丰富了责任的内涵,扩大了责任的范围,拓展了共善生活的空间。社会责任的实现方式包括美德、法律责任与责任伦理的多元复合实现路径。作者运用多学科知识,旁征博引,足见其学术功力。马骏先生的《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对策》,从把握网络规律、完善各类平台、联动虚实社会、建立有效机制等方面,对推进虚拟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对策。周亦峰在《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一文中也提出了“网络应当成为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环境模式的重要平台”的观点。还有几位作者,从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治、民情夜访、流动人口管理等角度,探讨了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第三类“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共有12篇论文。马雪松的《“城市化加速期南昌市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研究报告》,分析了南昌市所处的时代背景、城市化发展阶段,对社会事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从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一体化试点相协调、各项社会事业相协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邓虹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研究》,对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的现状与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完善我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指导思想,提出了加强城市饮用水源立法保护、建立有效的城市饮用水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完善城市饮用水应急处理制度等建议。土地制度是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村社会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基础,陈世伟的《农地流转与基层治理转型研究》,通过对浙江镇海的考察,认为“镇海的社区化管理实践表明,通过合理划定社区规模、组织重构、社工队伍建设、服务下乡等方式,有助于加强现代民主国家的建构和对乡村的有效整合,推动村民自治向社区自治转变。黄建伟先生对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其成果用统计的方法,对“失地农民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提交了论文《近十年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现状与研究建议》。失地农民问题是城市化加速期的一个社会问题,与黄建伟的研究视角不同,张学军以福州M村为例,探讨了失地农民被边缘化的状况,强调建立社会组织帮助失地农民解决生计问题,在社会管理制度上给失地农民相应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不少学者都以自己的理念进行过乡村试验,给人们也给历史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周春发提交的《梦里桃源:一位学者的乡村建设试验》,以场域行动者为理论视角,分析了一位当代学者参与乡村社会建设的行动逻辑与实践过程,颇具意味。还有几位学者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市化与农村集体经济改制、大学生“沪漂族”的归属感、地震灾区社会秩序的重构、信访与维权等角度,探讨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问题。

第四类“农民工与城市化”共有4篇论文。田北海、雷华合作的《人力资本、权利意识、维权行动与福利获得》,对农民工社会保险待遇的雇主供给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改善有赖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提升及其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的增强。宋智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杨舸从同乡会、商会与工会的关系的角度,研究了农民工组织功能及其构建;帅庆以城市化加速期为背景,提出了女性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3篇论文讨论了“城市病的预防与治理”问题,他们是周献德的《高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发展困境》,景晓芬的《城市空间与社会排斥》,潘佳的《社会学视角下城中村主体研究》。

3篇论文探讨了社会工作问题,他们是方英的《社工机构评估机制探讨》,张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探析》,李晓的《城市社会工作发展依赖“三社”》。

另外还有3篇论文讨论了住房问题,3篇论文讨论了养老问题。在此不一一介绍。

概括而言,本论坛提交的论文和讨论的问题,体现了三个特点:

其一,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的学者立场。如重建共同体、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虚拟社会、新生代农民工等;

其二,体恤民情,救助弱者的民生情怀。论文讨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农村老年残疾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高房价背景下的城市‘夹心层’住房等问题。

其三,遵守规范,运用理论的学术视野。比如田野考察、个案分析、实证研究等体现了社会学的特色和规范;又比如运用基础理论和理论工具,解释现实,建立自己的研究框架,并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