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组织与群体

 

《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
边燕杰等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
ISBN:978-7-5097-3554-1

 

 

丛书名:关系社会学丛书

内容简介:社会网络是相互联系的社会行动者结成的稳定关系结构,而地位获得是人们使用网络关系谋求和改变其生存和发展状况的重要过程。《社会网络与地位获得》一书作者依据2009年八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人际社会网络的四种现实形态(拜年网、讨论网、餐饮网、求职网)及其相互关系,并就人际社会网络在求职过程、地位和收入获得中的作用,提出了翔实和最新的分析。更多内容点击此处查看出版社页面

目录


作者简介1

第一章 导论:研究设计和理论框架——边燕杰/1

  一 八城市调查/1

  二 地位获得研究/4

  三 “关系”与社会网络/9

  四 理论框架/13

  五 篇章结构/18

 

社会网络篇

第二章 拜年网——胡荣 阳杨/25

  一 拜年网的理论含义和基本特征/25

  二 拜年网的社会人口特征差异/33

  三 拜年网的结构性差异/38

  四 拜年网的地区差异/43

  五 小结与讨论/45

第三章 讨论网——张文宏 孙秀林/47

  一 讨论网的理论含义和本质特征/47

  二 讨论网的分析维度/52

  三 讨论网的社会人口特征/57

  四 讨论网的体制差异/63

  五 讨论网的地区差异/67

第四章 餐饮网——李黎明 郝明松/70

  一 餐饮网的理论含义和基本特征/71

  二 餐饮网的人口特征差异/78

  三 餐饮网的结构性差异/83

  四 餐饮网的地区差异/87

  五 小结与讨论/90

第五章 求职网——林聚任 邢艳/91

  一 求职网的理论含义和基本特征/91

  二 求职网的社会人口特征差异/97

  三 求职网的结构性差异/103

  四 求职网的地区差异/107

  五 小结与讨论/110

第六章 社会网络的建构陈皆明雷鸣//112

  一 理论视角和研究假设/113

  二 变量测量和分析策略/121

  三 分析结果/124

  四 小结与讨论/131

 

求职过程篇

第七章 求职过程的宏观分析——秘舒 白红光 陈芳//137

  一 劳动力市场宏观结构的历史变迁/137

  二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特征/141

  三 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渠道/149

  四 劳动力市场的地区差异/151

  五 小结与讨论/155

第八章 求职过程的微观分析:特征结构模型——张顺 郭小弦/157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157

  二 人力资本模型/158

  三 地位获得模型/162

  四 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171

  五 小结与讨论/177

第九章 求职过程的微观分析:网络结构模型——程诚/180

  一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180

  二 变量的操作化和描述/188

  三 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190

  四 小结与讨论/196

第十章 求职过程的宏观-微观分析:多层次模型——梁玉成/198

  一 微观与宏观的连接/199

  二 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206

  三 小结与讨论/219

第十一章 自雇者的社会网络及效用——赵延东 王文彬/220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221

  二 谁成为自雇者/225

  三 创业过程中社会网络的使用及效用/229

  四 自雇者的社会网络与经营绩效/237

  五 小结与讨论/242

附录2009年中国八城市“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问卷/245

后记/273

作者简介:边燕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社会学学会亚洲分会主席。


丛 书 总 序

边燕杰

 

 

  关系社会学(Relational Sociology)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本质、内在变动逻辑、影响作用的社会学研究。“关系社会学丛书”旨在向读者呈现关系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推动关系社会学研究与教学,建立关系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社会学发轫于欧美。虽然欧美社会学不乏社会关系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范例,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网络分析才形成学科影响力,到了90年代关系社会学才被明确提出。在欧美,关系社会学是一种思维方法论,一种研究视角,是针对“实质社会学”(Substantive Sociology)而提出的:关系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行动者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而实质社会学视角中的社会行动者是利益、价值、地位的承载体,理论上与关系无涉。可以说,从实质视角到关系视角,欧美社会学的理论抽象越来越接近现实。

  关系视角是中国社会学家对国际社会学的重要学术贡献。早期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注意到,欧美社会学关于社会和社会结构的假设,富有实质社会学的倾向,无视社会关系的中心性,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社会。1980年,我和同学访问身居上海的留美社会学家应成一先生,他说“中国只有关系,没有社会”指的就是这个意思。1950年以前,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社会研究,包括从关系视角探索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变动逻辑的,影响最大的是梁漱溟的“伦理本位”论和费孝通的“差序格局”论。20世纪40年代,胡先缙关于面子的研究颇具国际影响,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以此为基础发展了他的日常生活社会学学说。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关系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发表。1992年,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等系列论文集发表英译本,在国际学界引起新的影响。

  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时代的召唤。一方面,中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世人瞩目,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可能有所上升,这和现代化理论预测相悖,需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解释。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学界,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研究在过去30年得到了长足进步,但许多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概念、理论、方法,在中国的分析有效性有待证明,而基于中国关系现象的本土化研究,必将反过来丰富这些认识工具,同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进而形成中国的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流派。关系社会学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学跨越国门走向世界的路径。

  诚挚希望这套丛书对关系社会学的研究和教学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