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

 

《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
宋林飞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7月
ISBN:978-7-5097-2506-1

 

 

内容简介: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来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书中围绕经济国际化、民营经济、沿海开发、率先发展等提出了富有新意的对策建议,记录了1997~2010年江苏经济运行的状况,提出了扩大内需、熨平周期、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主张,阐述了富民优先战略、城市极化效应、都市圈拉动、人口老龄化应对与优化社会结构等主张,探索了区域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化指标体系,分析了苏南率先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

目录


前 言……………………………………………………………………………………………1

 

              第一篇 区域经济决策咨询

全面推进与提升经济国际化……………………………………………………………………4

主动有效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11

江苏经济对外依存度降低与经济转型…………………………………………………………16

世界经济出现复苏趋势下的江苏经济…………………………………………………………31

江苏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在哪里…………………………………………………………………37

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对策……………………………………………………………………45

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难题与对策………………………………………………………………51

推进土地产权改革与制度创新…………………………………………………………………55

“非典”时期短期刺激计划……………………………………………………………………60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的若干对策思路……………………………………………………………67

创新江苏沿海开发的动力机制…………………………………………………………………75

建立强有力的江苏沿海开发金融支持系统……………………………………………………81

沿海开发中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88

 

              第二篇 区域经济运行报告

买方市场的出现…………………………………………………………………………………98

扩大内需面临的难题……………………………………………………………………………100

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色…………………………………………………………………………104

经济全球化的参与和适应………………………………………………………………………107

探索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111

熨平经济波动周期的产业举措…………………………………………………………………119

解决局部经济过热现象重在结构调整…………………………………………………………125

追求可持续的率先发展…………………………………………………………………………130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40

紧运行下争取持续平稳有效的高增长…………………………………………………………150

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与问题……………………………………………………………158

达到抑制物价与稳定增长的平衡点……………………………………………………………167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的宏观调控…………………………………………………………179

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调整……………………………………………………………………190

经济刺激政策不会退出…………………………………………………………………………200

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211

 

              第三篇 区域社会发展对策

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与创新…………………………………………………………218

实施富民优先战略………………………………………………………………………………228

加速城市化的动力与道路………………………………………………………………………232

推进城市极化效应与制度创新…………………………………………………………………238

从消费入手发展南京都市圈……………………………………………………………………243

构筑南京新一轮发展的交通平台………………………………………………………………249

积极培育江苏第四都市圈………………………………………………………………………256

江苏人口发展战略与对策………………………………………………………………………271

江苏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应对………………………………………………………………287

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293

解放人才是“两个率先”的第一动力…………………………………………………………295

注重开发人力资源………………………………………………………………………………299

国际社会危机与经济危机有加深的趋势………………………………………………………301

苏南构建和谐社会与提升竞争力………………………………………………………………306

江苏模式…………………………………………………………………………………………323

 

               第四篇 区域现代化评估

区域现代化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348

区域现代化实践与理论的新探索………………………………………………………………357

加快区域现代化进程……………………………………………………………………………373

苏南现代化目标和路径…………………………………………………………………………380

太仓率先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413

当前苏南发展阶段与对策思路…………………………………………………………………417

CEPA带来的发展新机遇…………………………………………………………………………434

南京高新区新定位的目标与对策………………………………………………………………439

长三角发展理论与实践问题……………………………………………………………………445

找出一条发展比较快的道路……………………………………………………………………451

作者简介:宋林飞,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前  言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各地区的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不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逐渐成形,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率先发展,东北三省、中部、西部等后发追赶,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开发正连成一片。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需要寻找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的路径。

  本书汇集了我最近十多年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其中有些决策咨询建议被采纳,并转化为生气勃勃的实践。

 

               一 区域发展研究从实地调查入手

  我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兴趣,首先来自生活、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即我的家乡江苏。1969~1977年,我在江苏省南通县县委做秘书工作。20世纪70年代,江苏农村手工业和社队企业逐步发展起来。农民千方百计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与社会关系办工业、做商业、进城镇,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数量众多的乡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对农民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形成的思想观念认为,农民经商做工是不务正业。当时,我看到有关文件要求“收回外流劳动力”,总觉得不顺民心。我多年跟随县委书记下乡调查、蹲点劳动,了解农民生产与生活情况,积累了不少实际资料与想法。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先后在南京大学与南开大学读书,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量研究方法。

  我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首先是从实地调查入手的。1982年,我通过对江苏省南通县较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写成《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出路》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反映了一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工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这篇文章在定量研究农村劳动力剩余度等方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曾经获得中国社会科学优秀青年论文奖、国家教委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84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有关江苏省南通县农村家庭发展商品经济的调查报告《农村专业户的现状与前景》。我兴奋地看到,农民务工经商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也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重要支柱。

  1982年开始,我随老师费孝通在苏南进行了一些农村调查,同时我自己带领南京大学学生在江苏各地开展了多次实地调查活动。看到农民办工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可谓“村村点火、队队冒烟”。新兴工业化从农村开始,毛主席称之为“光辉灿烂的希望就在这里”。我认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民办工业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特色。但是,一些人想不通,认为农民办工业,没有原材料供应计划,到处找关系,岂不是“挖社会主义墙脚”?费孝通教授关于苏南社队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就受到这样的质疑。他告诉我时,有些苦恼。我说,社会主义“墙脚”也有农民的份,农民办工业到处找关系开辟供销渠道相关“不正之风”是逼出来的,商品经济比计划经济有活力。这个观点我在论文中正式表达过。

  1984年1月,中共中央用第1号文件的形式为社队企业的发展鸣锣开道,指出“现有的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开始“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同年3月,中共中央又发出文件,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并指出:“乡镇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大家逐步认识到,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中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这一系列政策措施都直接改善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给予具有灵活体制的乡镇企业以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使得乡镇企业在80年代中后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邓小平肯定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希望江苏经济发展速度比全国平均速度快。江泽民、胡锦涛要求江苏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率先发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种客观现实。

  我对于江苏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观察,已经近三十个年头了。1987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第16、17期发表江苏扬州的调查报告《农村专业大户雇工经营考察报告》。199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主要基于江苏城乡变迁的调查报告《民工潮的现状、趋势与对策》。这是我在南京大学工作期间的区域经济研究成果,是我做“经世致用之学问”的体现。江苏是我从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热土。

  本来有机会走出江苏,研究更多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1985年,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调我,我任教的单位南京大学领导没有同意。1997年初,我调入国务院研究室,推荐我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但我报到、开始看文件并熟悉工作不久,江苏省委作出决定要我回江苏工作,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直至2011年10月。任职谈话时,省委书记陈焕友要求我,“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办成省委、省政府的思想库与智囊团”。从此,我开始专职从事应用对策研究,重点调研江苏区域经济与社会运行状况并且设计对策思路,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决策咨询建议。

  近十四年来,我与同事们一起搭建了一些制度化的决策咨询平台,主要是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审批重点课题、江苏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咨询要报等。这些作为省委、省政府思想库与智囊团建设的努力,得到了几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好评。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曾评价说:“江苏社会科学界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已形成三大平台,第一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梁保华担任省委书记后指出:“由省社科院举办、每年两次的江苏经济形势分析会,已经成为省委、省政府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关于经济工作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 区域经济与社会应用对策研究

  江苏省社科院有六份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都由有关专家主编,只有内刊《咨询要报》一直是我亲自审稿与签发的,印发给省、市、县领导参阅,出了300多期,其中有些咨询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批示。我在这份内刊上发表了20篇文章,省领导采纳了我的一些建议。现在,我将《咨询要报》上发表的文章,以及省领导要我提供的部分咨询报告,汇集在一起组成本书。

  全书分四篇。第一篇,区域经济决策咨询。经济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提出了加快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等建议。同时,建议主动有效应对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国际化,引导出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内外源并举型经济。建议实施沿江开放战略,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减少低端、增加中高端,培育技术创新优势,探索虚拟制造的有效形式。建议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走出一条科学开发的新路,注重生态文明、促进海洋可持续开发、建立金融支持体系、集聚高科技产业、探索新的开发管理体制。

  第二篇,区域经济运行报告。对1977~2010年的江苏经济运行进行分析与对策思考。1997~2001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需求对经济的约束增强,江苏经济增长指数连续下滑,增速分别为12.0%、11.0%、10.1%、10.6%、10.2%,江苏经济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第四次周期的下行阶段。这一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是从“短缺经济”走向买方市场,经济增长放缓阶段出现新的增长动力。我强调,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建议投资从基础设施向技术更新、产业升级转移,从片面支持大中型企业向全面扶持中小企业转移;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文教等消费热点;加大二次分配的调控力度,增加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等。2002~2007年,江苏经济进入第五次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7%、13.6%、14.8%、14.5%、14.9%、14.9%,领先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我在年度经济分析报告中,重点对如何保持平衡可持续增长,防止大起大落提出可供选择的政策路径。2008~2010年,江苏经济处于下行与回升的拐点阶段,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5%、12.4%、13.5%。分析了经济下滑的原因,建议采取反周期措施,通过扩张性刺激政策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同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应对通胀预期与反通胀的能力。我提出“五种动力因素”,建议除了投资、消费、出口之外,还要依靠科技与城市化来推动江苏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区域社会发展对策。主张实施富民优先战略,把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中低收入人群,以发展经济和提高就业水平为前提,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转型,形成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主张实施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极化效应与制度创新,增强城市的要素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土地制度创新,探索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多种有效形式。主张实施人口优化战略,在继续调控人口总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服务,率先建立流动人口市民化管理与服务体系,率先建立老龄人口社会保障与服务制度。在依靠人力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必须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培养实用、急需的人才,打破各种影响人才合理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人才。主张实施社会和谐化战略,社会结构和谐是最大的和谐,必须优化社会结构,合理调整社会结构,推进制度供给的公平,排除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同时,我进行了总结江苏发展模式的探索。李源潮任江苏省委书记期间,在一次小型座谈会上提出,应该总结一下江苏发展模式,并把任务交给了我。不久,我写了一篇“命题作文”报送他。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我组织江苏省社科院的专家编写了《科学发展在江苏》一书向大会献礼。书中,我们将江苏模式概括为“一个统领、两个率先、三大发展、四个优先、五个战略、六大江苏”。该书得到了李源潮同志的肯定,他亲自为该书作序、签名。

  第四篇,区域现代化评估。首先分析了区域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包括区域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方式的转变、负现代化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对苏南等先发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实施了评估。苏南地区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核心竞争力不足;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对外依存度偏高;资源约束日益加剧;城乡差距扩大,农民增收困难;环境压力加大,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文化驱动力不足,人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民生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当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单位从民族国家转向区域时,长三角发展的战略意义就凸显了出来。应当从泛长三角的视野观察长三角,推进长三角政策与地方法规的一体化,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优化长三角发展环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区域;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建立贸易壁垒预警、应对机制,通过出口多元化实现对外贸易的地区平衡。三努力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咨询专家

  近十四年来,我接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决策前的咨询,并通过咨询报告与咨询要报,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提出了一些决策建议。同时,参加了省委、省政府一些文件的思路研讨与定稿,对于历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政策建议。其中,一些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与采纳。许多建议在本书中有所反映。

  关于重视与积极推进资本运营的建议。1997年,我主持举办了市县负责人参加的资本运营研讨班,我与省社科院专家开设了6个讲座。我关于开展资本运营的一些观点与建议,在时任省委书记陈焕友的开班讲话、省长郑斯林的总结讲话中都有所体现。

  关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的建议。1998年,江苏经济继续回落,如何保增长?有专家建议,保12%的经济增长,应保持15%的投资增长。时任省委书记陈焕友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是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推断。西方发达国家是消费拉动型经济,江苏则是投资推动型经济,同时还有低效投资,因此需要更高的投资增速。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企业更新改造的比重不大,短期内政府能够做的是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我建议,加大政府对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且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推动,促进经济增长,淡化经济周期。

  关于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建议。2000年,时任省委书记回良玉征求关于江苏发展思路的意见。我说,您在安徽工作时刚刚开过小城镇会议,江苏城镇化进程比较快,建议下工夫抓大中城市的发展,解决“小马拉大车”的问题;培育大中城市的要素聚集效应与辐射效应,增强大中城市对于江苏经济的拉动作用。城市化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在“江苏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研究报告中提出,城市化战略是新时期江苏发展迫切需要的新战略。后来,江苏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正式文本汲取了我的建议,紧接着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在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发展战略之后,增加城市化战略,形成五大战略。

  关于实施富民战略的建议。我在“江苏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研究报告中还提出,要实行富民战略。江苏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低于上海,而且也低于浙江。增加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势在必行。从少数人先富到共同富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富民,应是最根本的执政理念。省委重视有关富民的建议,提出“富民强省”的口号,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与政府都要以“富民强省总揽全局”,在全国率先提出富民理念。

  关于建立苏锡常都市圈的建议。进入21世纪以后,江苏省委开始重视都市圈建设。其间,我提出了建设都市圈、建设都市圈经济的若干看法,建议通过发展都市圈经济替代行政区经济,让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省委决定建立三个都市圈,省委副秘书长顾加康传达省委书记回良玉的意见,问我对于建立南京、苏州、徐州三大都市圈有什么看法。我说,三大都市圈是正确的,“苏州都市圈”的提法需要推敲。在省委一次座谈会上我提出,苏州外向型经济已经走在全省前列,苏州经济具有比较大的辐射力,因此苏州是江苏苏南城市群的核心之一。但是,苏州紧靠上海,它也是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员;上海到南京的城市节点是无锡,无锡中心城市规模原来也比苏州大,但叫无锡都市圈也不妥。我认为,叫苏锡常都市圈为宜。这个建议得到省委的采纳。以后,我参加了审定江苏三大都市圈规划的专家组,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

  关于同城拆县建区的建议。与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一起审定无锡“十五”规划时,我问无锡市委领导,能否统一无锡市与锡山市的城市基础设施与空间布局规划?他说,他只管得了无锡市。我说,这样不利于无锡中心城区合理规划与发展,也难以避免重复建设,应该拆县建区。钱志新也赞成我的看法,但我们无权实施这个政策主张。不久,在一次省委理论研讨会上,我提出了同一城市县行政区划应拆县建区的具体理由与建议。行政区划往往成为要素流动的障碍,因此必须突破按行政区划推进城市化的政府传统工作方法。应首先解决“一城两府”、市县连体的问题。建议撤县建区,原则上省辖市都应与连体县合并。这样,有利于省辖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时任省委书记回良玉现场征求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焕友、省长季允石的意见后,明确表示接受我的建议,省委决定拆县建区,推进和优化城市化的进程。回良玉在离任前夕的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林飞同志当了我多年高参,为省委出了不少好的决策建议,希望今后大家支持他的工作。”

  关于推进城镇化制度创新的建议。城镇化的难题是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2000年3月,我在《咨询要报》上发表《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模式》一文。我认为,建立进镇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地推进城镇化。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养老、就业的保障。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如果不能获得可以替代原有的“土地保障”的社会保障,则将面临巨大的生活风险,或者制约农民向城镇的迁移定居,或者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尽早解决这一问题。建议用土地换保障,为进入城镇的农民建立养老保险,用承包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相同的思路还可用来解决进镇农民的失业保险问题。这个建议,得到王荣炳副省长的支持,他批示:“宋林飞同志文中提出的农民进镇(城)以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是一个重要的建议,请省政府研究室、国土局、建委阅研。”

  关于建立小康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对于小康社会理论与指标体系的学术研究,我已经进行多年。2004年,省委决定制定小康社会指标,省委研究室、省发改委、省统计局、省社科院参加研究小组。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亲自主持,要我参加研究小组。我参加了小康社会评估指标设置论证,提出了一些小康社会指标与目标值的比较研究结果。李源潮就人均GDP 30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美元的合理性,与我们进行了多次讨论。我说,从国际平均水平与省情来看,这个比例是合理的;但农民收入指标的目标值比较高,是有难度的。他说,只要合理,难不怕!最后形成了“三二一”的小康社会核心指标的目标值。当时,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1,全国平均水平为3.2∶1。几年后,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在一次座谈会上说,江苏城乡居民收入比快上升到2.5∶1了,怎么看待这个“三二一”?我说,全国快上升到3.5∶1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趋势还没有根本转变,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都是一个大难题。“三二一”是引导指标,对于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苏南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建议。2007年,省委决定召开苏南工作会议,会前,时任省委书记李源潮要我提供一份咨询报告,说明苏南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苏南究竟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还是到了工业化后期。通过研究,我认为,苏南已经跨进工业化后期的门槛。从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判断,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工业化到了中期结束、后期开始的阶段。这是国际流行的评价标准。2005年,苏南地区第二产业普遍达到60%以上的最高点,2006年都开始下降。因此,苏南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等工业化后期的典型特征还没有出现,需要积极培育。李源潮在苏南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他看了我的研究报告,接受我关于苏南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判断与有关建议。

  关于建立科学发展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2007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制定科学发展指标,由罗志军省长牵头、李小敏副省长具体负责研究小组工作。省发改委、省政府研究室、省统计局、省社科院参加研究小组。我先提出了一个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有些指标与意见被采纳。我本来主张设专利授权量,而不主张设专利申请量,但有些市长书记认为专利授权量有滞后性,而专利申请量可以当年考核,结果都采用了。苏北的同志重视GDP增速,苏南的同志重视人均GDP水平,结果一起使用了。我提出“健康指数”,通过复合指标吸收了有关厅局的工作内容。根据罗志军省长的要求,我给一些市委书记、市长、厅局长打了电话,对于指标体系和他们的建议是否采纳进行了具体解释。

  关于加强沿海开发金融支持的建议。区域开发需要金融先行,江苏沿海开发作为国家战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项目投入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沿海地区金融业与金融市场都不够发达。2009年,我先后三次到沿海地区调查,大家谈得最多的是资金问题。其中的一个共识是,江苏沿海开发首先需要弥补金融业欠发达的缺陷。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系统,为加快江苏沿海开发准备充足的动力。建议成立江苏沿海开发银行(简称为“江海银行”)。江苏沿海开发银行总部设在哪里?应设在沿海三市中的一个市。从经济总量、存贷款总量来看,南通均超过盐城、连云港两市总量之和;从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辐射作用来看,南通的区位更具优势。“江海银行”发起阶段的股权结构的具体框架设计如下:省国投15%、南通国投20%、盐城国投10%、连云港国投10%;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大企业15%、全省社会资本15%、战略投资者15%。通过股权投资办法招股,招股范围是在江苏注册且有实际经营活动的民营企业、私募基金、商业银行等。把“江海银行”建设成产权明晰、资本充足、治理完善、运营安全、服务良好、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的现代金融企业,让更多参与沿海开发的投资者受益。同时,建议发展地区性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样化的投融资渠道、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设立离岸金融市场等。赵克志常务副省长对我的建议作了肯定性的批示。

  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建议。2009年4月,按罗志军省长要求,我给他送了“江苏实现今年保增长10%目标的条件与可能”的咨询报告。我指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近五年来,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下降趋势,消费对江苏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上升趋势。消费贡献率提高的趋向是合理的,表明江苏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加快从投资推动为主向消费拉动为主转变。2008年,江苏经济12.5%的增长速度中,投资贡献率为40%,消费贡献率为45%,净出口贡献率为14%。因此,增强消费拉动对于保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建议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改善消费环境、出台消费政策。罗志军省长批示:“林飞同志所做的分析很好,有启发,我已在组成人员会议上大量吸收了,谢谢,望对外贸和外资如何稳定再提些建议。”时任省委书记梁保华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一文,批示“请宋林飞同志审阅”,我提出了一些具体修改意见。

  关于实施民生幸福战略的建议。我在“十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出实施富民战略;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中提出实施民生幸福战略。我认为,江苏的劳动者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收入水平和公平度仍待提高;劳动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农村养老保险尚未真正建立,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亟待健全完善;保障农民工权益还需加强;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方式转变需要探索,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些民生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解决。把民生工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在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人民生活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省“十二五”规划吸收了我关于重视消费需求、民生幸福与绿色增长等建议。

  本书记录了我多年从事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经历,选择了部分以实际出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成果。现结集出版,为学界与党政部门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