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史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史(1900-1949)》
孟航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
ISBN:9787010102306

 

 

内容简介: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真实?古老的东方文明国家在近代与西方的相遇当中,被卷入了一个世界性的漩涡。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传播,引发了激烈的碰撞。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进入中国,与中国本土当中关于家、群、族、国、天下、人性等原有传统思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张力?文化的移植和对接背后隐藏着不同行动者怎样的目的和心态?面对外来的冲击和巨大的社会变革,一批中国人接触到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其中一些将其作为人生的事业和理想;在狂风暴雨般的时事格局中,他们如何焦虑、呐喊?在对学术的探索和追求当中,他们遭遇到怎样的挫折?一些人做出令世界瞩目的成果与功能主义、社区研究等又是什么关系?在历史转折关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者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本书从把握历史脉络着眼,从观察生活入手,从看似平常、琐碎、熟悉的社会文化表象中挖掘出背后深层的信息;书中将学科史、学术机构史、人物史、研究成果的评介、学术思想的变化等放置在多维的社会场景之下,通过把学科发展的诸多细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进行有机整合和巧妙构架,从而揭示学术与政治、社会、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阅读本书,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历史的深厚,触摸文化的魅力,辨析观点的争鸣,体会思想的交锋,而且还能分享作者在反思西方思想史、融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基础上提出的具有东方意境的“意化理论”,为读者理解当今世界出现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碎片化等复杂现象提供强有力的思维引擎!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在场的熟悉与陌生
  第一节  学科史的一条主线
  第二节  反思的建构
  第三节  文化·社会·行动者
  第四节  结构与各章提要
第二章  来源审视:学术域与知识传播
  第一节  重新审视历史
  第二节  西方的“近代”兴起与近代科学的诞生
  第三节  社会学与芝加哥学派
  第四节  民族学、人类学与功能主义
  第五节  有机体·区位学·功能主义
  第六节  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背景与媒介:进人中国的条件
  第一节  时代和社会背景
  第二节  学术背景
  第三节  学科背景
  第四节  引人者吴文藻的早年生活
  第五节  主要学习和实践者的早年
  第六节  文化传播与行动者
第四章  山雨欲来:机构与行动者的结合
  第一节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第二节  吴文藻到燕京
  第三节  帕克来华
  第四节  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早期印象
  第五节  酝酿之中
  第六节  矛盾中的转换
第五章  初步实践:走向田野和克服困难
  第一节  学科“中国化”的主张
  第二节  社会研究社与林耀华义序宗族调查
  第三节  选择功能主义与拉德克利夫-布朗访华
  第四节  大瑶山调查与《花兰瑶社会组织》
  第五节  探索中的障碍
  第六节  行动者与社会环境
第六章  向外与向内:拓展交流和本土调查成果
  第一节  与国际接轨
  第二节  费孝通留学英国
  第三节  内部交流与外部应对
  第四节  从江村调查到《江村经济》
  第五节  林耀华留美与《金翼》
  第六节  方向性问题
第七章  边疆研究:战争影响下的学术转移
  第一节  初到云南
  第二节  “云南三村”调查
  第三节  从农村到都市
  第四节  “魁阁”时期的内地研究
  第五节  边疆与少数民族研究
  第六节  中国特色学术发展模式与战争的影响
第八章  海外与海内:文化比较和成果转化
  第一节  海外的整体性印象
  第二节  抗战后的发展
  第三节  费孝通的理论化思考
  第四节  相关的社区研究
  第五节  研究成果·反思·评论
  第六节  对于学者分化的疑问
第九章  多维透视:学术与政治、社会、生活
  第一节  政府任职
  第二节  社会参与
  第三节  个人生活
  第四节  学术争鸣
  第五节  天各一方
  第六节  互动选择
第十章  结论:从意化理论看问题
  第一节  对“社区研究”和“功能主义”在中国结合的总体性认识
  第二节  传播·行动·社会结构
  第三节  理论的创新——意化理论
  第四节  未尽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