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问题

 

《“谋地型乡村精英”的生成:巨变中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
臧得顺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ISBN:978-7-5097-2416-3

 

 

丛书名:田野中国点击放大 图书作者 臧得顺著
内容简介:地权问题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该书作者深入探讨了中国农地产权的本质、特征以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借鉴了“关系产权”的视角,透视了地权中的社会关系,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地型乡村精英”等概念,以此作为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农地产权变革的革新框架。

目录                                    

导论 …………………………………………………………………………………………/ 1

  一 问题的提出 ………………………………………………………………………/ 1

  二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4

  三 研究视角、方法与资料来源 ……………………………………………………/ 5

  四 调查的村庄 ………………………………………………………………………/ 18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研究的概念、命题、分析框架 …………………………………/ 35

  一 产权制度研究的经济学定势 ……………………………………………………/ 36

  二 产权制度研究的法学期望 ………………………………………………………/ 41

  三 产权制度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 45

  四 本研究的学术起点与分析框架 …………………………………………………/ 57

 

第二章 晚清以降的农地思想演变与制度变迁 …………………………………………/ 70

  一 农地思想演变的脉络 ……………………………………………………………/ 70

  二 中国农地法规政策与制度框架的变迁 …………………………………………/ 110

 

第三章 臧村农地流转市场的社会建构 …………………………………………………/ 125

  一 臧村农地:出了啥问题? ………………………………………………………/ 129

  二 案例:什么样的问题? …………………………………………………………/ 131

  三 案例分析:农地流转市场的社会建构 …………………………………………/ 158

 

第四章 金氏家族与金村合作公司的筹划 ………………………………………………/ 181

  一 新时期乡村精英的分化:外出派与留守派 ……………………………………/ 182

  二 “谋地型乡村精英”的宏伟计划:从土地上找路子 …………………………/ 189

  三 案例分析:金村合作公司项目为什么会失败? ………………………………/ 198

 

第五章 朴村征地:村民唯有“弱武器” ………………………………………………/ 204

  一 朴村三次大型征地:承包地的“大调整” ……………………………………/ 207

  二 朴村“谋地型乡村精英”的谋利手段 …………………………………………/ 210

  三 案例:朴村失地农民的生活百态 ………………………………………………/ 219

  四 简短分析:用“弱武器”进行“日常形式的反抗” …………………………/ 243

 

第六章 桥村征地:村民运用“强武器” ………………………………………………/ 248

  一 桥村征地情况 ……………………………………………………………………/ 251

  二 政府政策与村干部的角色功能 …………………………………………………/ 255

  三 失地农民的维权行动 ……………………………………………………………/ 269

  四 案例分析:“谋地型乡村精英”谋利程度的影响因素 ………………………/ 279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281

  一 研究结论:“关系地权”的实践逻辑 …………………………………………/ 281

  二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293

  三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 295

 

参考文献 ……………………………………………………………………………………/ 301

 

附录 …………………………………………………………………………………………/ 335

附录1鲁、鄂四村基本情况数据表…………………………………………………………/ 335

附录2个案村实地调查材料…………………………………………………………………/ 343

写作后记 ……………………………………………………………………………………/ 393

出版后记 ……………………………………………………………………………………/ 398

作者简介:臧得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编辑推荐中文

  臧得顺的博士论文《农地产权制度的经济社会学分析——基于鲁、鄂四个村落的实地调查》,几经修改后即将付梓,邀我作序,我也欣然命笔。在我带的博士中,得顺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既无社会学的学历,本科也非来自名校,以此学术经历,能够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社会学博士,实属不易。更为不易的是,他在博士学习期间,读书和调查都十分刻苦,研究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特别是博士论文得到答辩老师的高度评价,让人刮目相看。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乐是“不愧于天,不怍于人”,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当老师的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弟子们手捧自己心血凝成的博士论文,就像怀抱着自己新生的婴儿。

得顺的人生经历与求学历程比较崎岖坎坷。他出生于山东宁阳一个贫苦农村家庭,是村里第一位本科大学生,并且是他的家乡直到现在的唯一一位博士,从小到大一直肩负着父母和乡亲们的殷切厚望。他本科和硕士期间学的都是中文,不是社会学专业。1995~1999年他求学于山东聊城师范学院(后改名为聊城大学)中文系;1999~2001年任职于山东省沂蒙山区一个县城的高中,做语文老师;2001年他考取了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研究生,学的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欧美诗歌、现代西方诗学方向;2004年6月毕业后又奔赴湖北省三峡大学文学院,任讲师,教授外国文学课程。他转向社会学研究,可能属于偶然的机遇,但却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在准备博士考试期间,得顺读了大量社会学的著作,还旁听了数学系的概率论等课程,凭着对追求的执著,他终于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博士考试的笔试和面试中胜出。进入研究生院后,他很珍惜读博机会,勤奋异常。除了修读研院要求的课程外,他还尽可能地阅读有关的经济社会学、制度经济学、农村社会学著作,并兼顾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他在学习期间的大量时间,都是在图书馆和调查地度过的。

  得顺对农地产权的研究兴趣,一方面来自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经历,知道土地权利对农民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中国巨变的密切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化继工业化之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动力。在这种巨变中,农民的地权关系也发生了巨变,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很多千年以来形成的人际传统和社会安排都能发生的变化。

  得顺论文关心的核心问题,实际上也是对乡村共同体非正式制度的关注。非正式制度是我一直以来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正式制度广泛起作用的社会,社会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靠非正式制度来调节。在30多年中国社会大转变过程中,快速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也造成新旧制度更替的“制度空白”,使非正式制度更加活跃。中国社会科学界对正式制度已经有很多深入的研究,但对非正式制度运行的“潜规则”,研究还很不够。我指导的博士论文,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各个侧面解释“非正式制度”运行规则这样一个主题。如张继焦的《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张翼的《国有企业的家族化》、赵延东的《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与再就业》、张缨的《信任、契约及其规制:转型期中国企业间信任关系及结构重组研究》、梁栋的《网络组织的兴起》、蓝宇蕴的《都市里的村庄》等。

  得顺的这本书是从“地权问题”切入对非正式制度的研究。地权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他基于对他的家乡山东省宁阳县磁窑镇三个村落和湖北省宜昌市(他工作过三年的三峡大学所在的市)一个郊区村落的调查,深入探讨了中国农地产权的本质、特征及改革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借鉴了“关系产权”的视角,透视了地权中的社会关系及非正式制度,提出了“关系地权”、“谋地型乡村精英”、小农的“钟摆式理性区间”、“培育社会型政府”(相对于奥尔森的“强化市场型政府”)等一系列概念,形成自己的分析当代中国农村农地产权变革的理论框架。作者认为,正在生成的“谋地型乡村精英”群体,作为新时期乡村社会结构的实体要素之一,对当代中国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以“均等原则”为特征的地权分配方式起着严重的扭曲和变形作用。作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乡村中的社会力量在现实的地权配置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细读得顺此书中的行文,在“文以载道”方面,我可以强烈感受到他那种经世济民的“大关怀”——对于底层民众真实生活处境的关怀和对于中国繁荣昌盛、和谐稳定的关怀,这种关怀本就是社会学的学科精神所在;在“文采修辞”方面,我也可以感受到他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扎实功底——那种流淌着诗意、文气贯畅、中有风骨的淋漓。

  但得顺这本专著中也有不足。一方面是对调查材料的整理概括还不够细。譬如臧村案例中关于宁方明购买四家宅基地的案例,有些内容不够聚焦、离题太远。在分析案例中使用访谈录音的直接整理稿,这种处理方式有它的优势,就是能保留田野调查的那种“情境感”,但也有杂乱之弊端。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学史上就“家乡派”优劣的争论,他对自己家乡的调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局内人”情感因素的影响,掺进了个人立场好恶的因素?用这种方法对个案村进行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及中国乡村的整体?个案研究的好处是比较深入,但也易犯“合成谬误”的错误。

  不管怎么样,得顺的这部著作,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处在巨变过程中的乡村中国,而且记录了他个人思想和学术关切上的巨变——正如他自己在后记中所讲的一样,从一个浪漫文学青年向经世之学学子的转变。费孝通先生曾题写过“道远知骥”的条幅,我也真心希望他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新的工作岗位上能不负此望,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

 2011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