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期 总第193期

2018-02-16

《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1 总第193

目录及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专栏

本土化、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术体系建设(二)

 

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新时代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实质与方向

洪大用

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需要坚定发展方向、回应实践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扩大学科影响力。话语体系作为一个学科的表征乃至组成部分,其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发展的程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需要认清其与社会学中国化或者本土化的区别和联系,要超越西方化与本土化。要在科学思想指导下,以推动和引领世界社会学发展为目标,增强回应当代世界与中国实践重大议题的能力,提升话语影响力。加速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至少涉及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国际交流和学者素质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本土化;马克思主义

 

从美国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到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探究

赵鼎新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实用主义社会科学在美国的兴起、发展以及这一体系的长处和弱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建立新的社会科学范式的关键在于本体创新,而不仅仅在于问题意识、概念和方法的创新。本文随后提出了一个高质量的社会科学范式需要遵从的四个方法论条件:(1)该范式的本体命题能被定义为互相独立的理想形态,并且每一命题都具有很强的经验上的不证自明性;(2)任何其他相关命题都是该范式本体命题的推论或组合,即范式具有完备性;(3)其他范式很容易被吸纳为该范式的一部分,即范式具有包容性;(4)该范式中的每一本体命题都应当指向一些重要的社会机制,即与社会机制有直接的连接。本文最后讨论了道家时间观对于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范式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实用主义;本体创新;社会科学范式;中国特色;道家时间

 

行动伦理与“关系社会”——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

周飞舟

摘要:本文梳理和考察了“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将其分为“接轨”与“自觉”两个阶段,并指出“自觉”阶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主要来自于现实经验研究的要求。在寻求对经验现象和社会行动的深层的、“精神”的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中,中国本土的概念应该努力与中国漫长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对接,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学中国化。本文就对接的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指出针对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可以尝试从行动伦理层面切入。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行动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伦理因素,是构成“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正是这些行动伦理将当前的经验现象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上连接起来,为拓宽社会学中国化的路径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行动伦理;差序格局;社会学中国化

 

专题研究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

 

当代中国农民社会分层的新动向

王春光、赵玉峰、王玉琪

摘要:本文采用CSS2008-2015数据以及相关田野调查资料对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分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分层呈金字塔型,从高到低分别是农村干部、农村企业主、农村个体户、打工者、兼业务农者、纯务农者和无业者。第二,纯务农者比例逐年减少,兼业务农群体扩大。第三,代内流动有向上的路径,但农村干部存在一定的阶层固化。第四,农村个体户和打工者向下流动相当普遍。第五,阶层的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产生间接影响。这些特点显示,过去十多年农民的社会分层并没有完全定型,还存在从纯务农向非农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和空间,农民兼业成为明显的社会阶层现象,但这个机会和空间又显得比以前局促。整体来看,对作为社会身份的农民而言,其内部的分层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其整体的社会经济地位。

关键词:农民;社会分层;兼业;代内流动

 

协调机制、支配结构与收入分配:中国转型社会的阶层结构

刘欣

摘要:与嵌入行政权威结构中的经济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相适应,行政协调和市场协调是中国转型社会的两种主要协调机制,分别表现为权威型和市场型支配关系。此两类支配关系同时也是经济利益分配关系。阶层地位由支配关系和分配关系所界定。按支配关系和分配关系所规定的支配权大小,本文构建了由16个阶层位置、7个阶层构成的框架,它是支配二元性和权益双重性的。对CGSS2010资料的潜类分析显示,该框架有较强的经验适用性。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支配阶层的比重更高,新老中产阶层的比重也不低;但工人的比重相对较低,农民的比重远高之。从阶层结构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呈橄榄型、中西部地区呈圭字型、总体呈圭字型。该框架能有效解释收入不平等,支持了阶层间存在分配关系的判断。

关键词:阶层结构;阶层框架;收入不平等;潜类分析

 

中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不平等问题研究

焦开山

摘要:本研究利用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老年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的不平等及其在不同出生队列和不同年龄上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老人在健康预期寿命上并不具有显著优势,其在预期寿命上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发生残障后相对较低的死亡率导致,即残障预期寿命相对较长,这也显示出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老人群体正处于残障扩张阶段。此外,与较早出生队列和高龄老年人相比,较晚出生队列和低龄老年人中的健康不平等问题相对较大。

关键词:健康预期寿命;残障预期寿命;社会经济地位;队列年龄

 

文化再生产还是文化流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成就获得不平等研究

朱斌

摘要: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详细考察了家庭阶层背景对大学生教育成就获得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精英阶层子女更可能成为学生干部,英语能力也更高,但学业成绩更差。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文化资本的作用是有条件的,只有在考核与评价体系主观化、非标准化的情况下有效。此外,文化资本在其他资源的配合下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故而精英阶层子女更受益于文化资本,这一结果与文化再生产理论相吻合。

关键词:文化再生产;文化抵制;文化流动;教育成就;教育不平等

 

论文

 

市场体制与产业优势——农业产业化地区差异形成的社会学研究

符平

摘要:在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处于相同宏观制度环境的地区,虽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且采取同样的产业组织形式,却在发展结果上大相径庭。市场体制视角关注政府与其他市场行动者联结的关系模式及其影响,强调其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揭示上述现象形成的原因和社会机制。基于此视角对汀市与汉市小龙虾产业的比较分析表明,政府产业发展战略与会意机制的相互配合导致了同一产业领域市场体制的地方差异。不同的市场体制则通过建构出明显不同的产业组织过程、市场结构、政策利用机会和创新能力强有力地塑造了地方产业的竞争力,从而固化并拉大了产业发展的地区间差异。产业发展中市场体制的效用发挥具有若干前提条件,在研究和实践中都应对此予以重视。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市场体制;产业优势;地方政府

 

性爱、家庭与民族:潘光旦新家制的内在理路

杭苏红

摘要:潘光旦对家庭研究的重视,既是为了回应民国家庭变革所带来的离婚增多、家内关系紧张等诸多家庭问题,更是为了以自然性与伦理性的平衡为基础,重建在个体与社会之间起中介作用的新家制。一方面,通过探讨两性关系中自然性冲动与社会性情感的共存关系,以及在处理家内关系时综合考量家庭成员之间自然性差异与德行、才智差异,潘光旦论证了维持自然性与伦理性的平衡,是克服家庭变革中激进或保守倾向、进而促进两性关系与家内关系和谐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潘光旦进一步论证了现代个体在维持家庭稳定的同时走出家庭,将家内培养的同情心与责任心扩展到社会、民族的可能性。这一思想是坚持从改革家制出发,而非从其他替代性团体入手,推动个体发展与民族进步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潘光旦;性爱;家内关系;折中家制;民族

 

服制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伦原理——从服服制的社会学考察

安文研

摘要:从丧服制度来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与人伦原理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方向。这篇文章对丧服从服服制的制服过程与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从而发现属从服制作为对亲亲之服的延伸,徒从服制作为对尊尊之服的补充,在亲属关系中对亲亲尊尊的人伦原理进行着极为坚实的巩固与支撑。亲亲尊尊对于建构人伦关系的作用,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反思现代中国社会对人伦关系的依赖与人伦价值缺失的危机并存的复杂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人伦原理;从服;制服原则;亲亲;尊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