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 总第416期

2018-01-12

《青年研究》2017年第5期 总第416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研究专栏

共青团组织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与治理的历程研究

李丁

摘要: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是一个实践和探索过程。强国家如何认识和调整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合作增权还是对立冲突,对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型升级影响巨大。本研究通过还原共青团组织积极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和治理模式定型的历史过程,展现了群团组织在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组织治理转型中的作用。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起合理的制度框架,保证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性,才能同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国家管理的合法性。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和治理过程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共治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学生社团  社会组织  社会治理

 

青少年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

刘珊 石人炳

摘要:基于来自湖南、广东、广西、上海、甘肃、浙江、福建、江苏8省市2000多名中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探讨了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亲社会行为状况及其内部结构、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推脱程度较低;亲社会行为水平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道德推脱可以显著地反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即道德推脱程度越高,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不同的道德推脱机制可以显著影响青少年不同维度的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道德推脱  亲社会  青少年  问卷调查

 

青少年流动状况与社会联结的差异性探讨

洪佩 高云娇

摘要:流动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犯罪的主体,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开展流动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意义重大。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数据,以初中一年级(7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流动青少年和本地青少年的社会联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动青少年在依恋和信念两个层面的得分显著低于本地青少年,而二者在承诺和参与两个层面则无明显差异。基于此,从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提出预防流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干预策略。

关键词:流动青少年犯罪  社会联结理论  社会工作

 

我国大学生对民主评价的差异分析

——以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为评价对象

余泓波 吴心

摘要:当今社会,各国普遍重视民众对民主的评价。使用“中国青年价值调查”团队的相关数据,并进一步使用“民主评价的中外差异”,比较大学生对不同国家民主程度的评价。探索性的回归分析显示,大学生对民主具有一般性的支持,但其对民主的本土化与情景化理解仍深刻影响着其对民主的评价。另外,中国国家治理评价的显著影响表明,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治理体系的完善,中国治理式民主将更加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使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民主时更加具备制度自信。国家荣耀感虽然会显著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的民主评价,但并未显著降低对美日的评价。这意味着所谓“狭隘的民族主义”至少在本研究看来是站不住脚的。这有力地驳斥了国际民主评价指标所暗含的话语霸权。

关键词:大学生  民主程度评价  民主理解

 

组织环境、劳动控制与青年劳工的精神健康

刘程

摘要:在精神健康研究中,“不平等-压力-支持的主流分析视角没有充分重视工作环境与劳动过程的影响。在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劳工工厂体制研究的基础上,使用“长三角劳工调查”的数据研究企业组织环境与劳动控制对青年劳工精神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密集、福利保障全面、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可以提高青年劳工的精神健康水平;而劳动控制严苛、劳动保护不足则容易导致青年劳工出现精神失调问题。从规范企业劳动用工行为、提高劳工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讨论了改变劳资力量失衡格局、促进青年劳工精神健康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组织环境  劳动控制  精神健康  青年劳工

 

现实事件、网络话语和双重表达

——以庆安事件微博传播为个案

姜利标

摘要:产生于现实生活的庆安事件经微博介入后,原本客观本体性的事件转化为话语性的虚拟表达事件。它历经了网络舆论的点燃、助推、分岔及消退四个阶段。与此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网民会不自觉地根据自我经验作出行为选择,从而出现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个体行为分化现象。最终,在现实和虚拟的双重话语表达中,该事件相互缠绕和重叠,开始淡出公众所关注的视野。这种建立在“现实事件、网络主体以及话语表达”框架基础之上的过程分析性结论,对“根植于现实且又在网络传播的类似事件”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庆安事件  虚拟表达  网络分化  双重表达

 

生计与乡情:回迁社区对传销问题的集体沉默

张雨晴

摘要:随着拆迁-回迁过程的推进,传销组织以及面向传销群体出租回迁返还房的行为在Y村社区中日渐普遍。对此,尽管原Y村人深感不安,但却并未寻求国家自上而下的力量以肃清社区中的越轨现象;相反,在原Y村人中间,形成了一种“集体性沉默”。本文从“为何沉默”这一现象性的问题入手,探讨其中牵涉的回迁社区特有的生计状况、利益关系与人情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携带着传统与记忆的回迁社区与城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间发生的抵牾。

关键词:回迁社区  传销问题  城市生计  乡土经验

 

性别的藩篱:男做女职者职业处境、性别气质建构分析

蔡玲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20位从事传统女性工作类别的男性工作者的访谈,探讨他们在跨越传统性别工作概念之后所产生的自我认同、个体适应与应对策略。研究发现,在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影响下,当今中国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依旧存在着较强的性别认同与性别期待。西方学者所言的“玻璃手扶梯”现象并未明显出现在受访的男做女职者身上;系统化的性别概念对初入传统女性劳动职场的男做女职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且对部分劳动者的升迁具有抑制作用。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反应方式来转换个人在职场中的压力,并借以重构其在职场中的社会关系。

关键词:男做女职者  自我认同  男子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