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总第413期

2017-08-30

《青年研究》2017年第2期 总第413期

目录及内容提要

 

强势普遍主义与弱势再生产——高校学生干部身份获得的机制检验

唐承祚

摘要:学生干部身份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治理与再分配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尽管体现了制度转型的结构分割,却极少被社会不平等研究所关注。通过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普遍主义成为学生干部身份获得的主导机制;父代职业优势的实际效应相对微弱,阶层再生产机制整体上并不占主导地位。不过,城镇家庭大学生相对于农村家庭大学生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高校组织体系对后者的发展有所排斥。

关键词:学生干部 再分配 社会不平等 普遍主义 再生产

 

父母期望、学校类型与流动儿童学习成绩

蒋亚丽

摘要: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家庭与学校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层面因素中,富裕的家庭环境和热切的教育期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向上提升。添加学校因素后,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再显著。这充分说明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家庭背景的劣势。但教育期望依然显著,显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强大影响。

关键词:流动儿童 家庭背景因素 学校因素 成绩

 

“发展型”择业观、工作转换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的“去体力化”

李萍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湖南、安徽与贵州三省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调查,探讨“发展型”择业观、工作转换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的“去体力化”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程度。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初期工作转换次数频繁,呈现出“短工化”趋势,但经过几次工作转换“试错”后,其择业观呈现出由“生存型”择业观向“发展型”择业观转变的显著特征。同时,“发展型”择业观不仅对其职业的“去体力”程度有直接影响,还通过其工作转换次数起到间接影响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转换次数对其职业的“去体力化”的影响路径成倒“U字型发展轨迹。因此,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发展型”择业观,通过适当的工作转换达到职业的“优质匹配”是实现职业向上流动,进而提高职业“去体力化”程度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发展型”择业观 工作转换 去体力化

 

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自弃文化”研究

丁百仁 王毅杰

摘要:已有打工子弟学校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反学校文化与阶级再生产的底层叙事。然而,当前不断开放的公办学校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借鉴威利斯的研究范式,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发现:学校类型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文化生产。相比之下,在薄弱型公办学校就学的他们更符合“自弃文化”:价值目标上呈现推崇与淡漠并举的矛盾情结;在校行为上演绎学习之时的应付之混和学习之余的娱乐之混,但无故意挑战、刁难与抗拒。他们绝非甘愿如此,自我放弃是其对当前制度结构下的多重劣势消极调试的一种体现。因此,期待包容性发展以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处境。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 文化生产 自弃文化 多重劣势

 

准街头管理者的结构与功能——以城管部门协管员为例

魏程琳

摘要:既往街头官僚研究忽略了协管员、临时工这一准街头官僚群体,掩盖了街头官僚之下的权威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准街头官僚是官僚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劳动代理者、风险缓和者和非正式治理者等功能。从城管协管员的来源与构成看,绝大多数准街头官僚都是普通市民,故而,我们不应因少数不良分子而全盘否定其素养和功能。在街头行政对协管员存在刚性需求的情况下,贸然大批解雇协管员恐会引发不可预计的行政与社会后果,行政体制改革在此宜慎行。

关键词:街头官僚 准街头官僚 城管协管员 结构与功能

 

个体生命历程视角下乡镇女干部职业生涯轨迹研究

廖旖旎 聂建亮 王彩云

摘要:乡镇女干部是我国干部体系中相对特殊的群体,研究乡镇女干部的职业生涯轨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职业发展状况。本文基于个体生命历程视角,运用叙事与轨迹模式相结合的生命史研究方法,分析了分布在20-29岁、30-39岁、40-50岁3个年龄段的4位典型乡镇女干部,探索其职业生涯轨迹的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乡镇女干部的职业生涯轨迹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乡镇女干部的职业生涯轨迹是在其个体的生命时间、个人能动性、所处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关系的复杂作用下展开的。

关键词:乡镇女干部 生命历程 职业生涯轨迹 职业发展

 

夹缝中的主体性建构:当代中国劳工自办媒体境况

吴麟

摘要:当前中国主流媒体缺乏从主体性角度关注劳工议题的动力。当代中国劳工自办媒体总体可视之为“缝隙中的行动者”。它们多为“倡导型”的另类媒体,重视劳工主体性、倡导批判与反思、呼唤行动者归来,有着担负底层发声、阶级启蒙与弱势赋权的自我期许。在表征维度上,它们培育抗争公共领域的尝试有一定成效。现有关于媒体行业和劳工组织的规制政策若缺乏趋向宽松的具体调整,中国劳工自办媒体的未来际遇将是长期在缝隙中辗转腾挪。

关键词:自办媒体 农民工 社会治理 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对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追踪数据研究

尉建文  韩杨

摘要: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追踪数据,本文研究社会资本对灾区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灾后初期缓解了灾难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冲击,社会网络规模对民众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在重建初期,强关系表意性功能显著,随后网络差异所带来的信息和资源的机制作用显著;城市经理层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经济富裕阶层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社会资源机制和社会网络相对地位所带来的“相对剥夺”可对此提供理论解释。

关键词:社会资本 心理健康 汶川地震追踪研究 民众

 

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构念的代际研究

谭旭运 杨昭宁 顾子贝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构念的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人和中老年人被试的自我描述都表现出传统社会取向与现代个人取向并存的双文化自我构念特征;青年人的现代个人取向自我显著强于传统社会取向自我,但中老年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个人两种取向的自我构念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人的社会取向自我在“血缘关系”等维度上显著强于青年人;青年人的个人取向自我在“兴趣爱好”等维度上显著强于中老年人。研究结果证实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客观现实性,初步验证了文化变迁过程中个体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

关键词:双文化自我构念 传统社会取向 现代个人取向 代际差异 文化变迁

 

多元视野下的中国男性气质研究

皮兴灿 王曦影

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浪潮的推动下,进步男性运动开始出现,男性气质研究也由此转向支持女性主义之路,致力于反思父权制,推动性别平等。中国男性气质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深受西方男性气质理论的影响。现有研究多以康奈尔多元男性气质理论、本土化阴阳理论和文武理论为基础。已有文献以文化研究为主,重点考察历史中”、“文本中”或者“被创作”的静态男性形象;仅有少量社会学经验性研究,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男性。本文通过系统回顾男性气质理论发展脉络,梳理中国男性气质研究文献,总结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男性气质 阴阳理论 文武理论 社会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