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研究》2016年第1期 总第406期

2016-06-16

 

 

当代青年文化专栏

Web3.0时代都市青年白领的社交、消费与职业新倾向·

 

【编者按   李春玲】随着改革开放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中国都市“白领”人数日渐扩大并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阶层结构。他们不仅代表着新型的工作方式,而且引领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都市青年白领,他们对新技术、新文化天然敏感,每一次技术演进都会为其所用。近年来,随着基于移动终端及讲究参与者主动性、分享性和创造性的互联网Web3.0时代的到来,他们在社交、消费和职业上又出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在此情况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青年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研究”项目组与重庆大学、上海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就此问题在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分别进行访谈和调研,并基于调研资料分析归纳出相关观点。以下三篇文章即是对这三方面观点的陈述与总结。

 

重构与改造:都市青年白领的社交媒介使用与社会交往

郭瑾  蒲清平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显示,“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生活的逼真写照。媒介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组织媒介”,成为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李林,2013)。可以说,媒介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从而改变社会。网络媒介的出现和演进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而且对人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交谈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Web20与3.0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兴盛,直接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交媒体甚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编织并使用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工具和平台”(周宇豪,2014:1前言)。都市青年白领作为具备良好教育背景、工作经验的职业阶层,对新技术、新信息、新知识有比较敏锐的嗅觉与热情。本研究以深度访谈资料为根据,揭示出:社交媒介作为新媒介、新技术已成为都市白领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构并改造其线下社交关系的舞台。

 

品味之争:Web3.0时代下都市青年白领的消费新镜像

王艺璇 陈然

当互联网全面进入到基于移动平台、以交互性为主旨,重视“个人门户”的Web3.0时代之后,身处网络中的个人不仅可以自由分享、嫁接关系,还可以按照自我的喜好创造网络。互联网在这个意义上真正地被赋予了社会性的特征,成为了个人社会生活空间的践行地,这将带给个人,尤其是都市青年的社会生活以全新的形塑。都市青年白领是Web3.0的主体参与者,甚至是活跃的推动者。同时,拥有不低的收入又让他们激赏消费的价值。随着互联网的一次次进阶,研究他们如何参与网络和消费文化,在过程中呈现怎样的价值观以及态度、行为的转向,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以深度访谈资料为基础,揭示出都市青年白领在Web3.0时代消费的新镜像。本调查发现,年轻白领越来越讲究品味,然而这套基于消费偏好的品味体系还尚未形成明确的标准,具有即时性、易变性和大众交互性的特征。这套看似随意的品味符号体系在强调原创、分享、互动、自主为原则的Web3.0时代被无限地放大,品味榜样层出不穷,刺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成为品味的追随者。同时,被长久以来放在阶级意涵中分析的品味概念发生了转向,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出于自我为导向的消费动机和自我认同的构建。在这套尚不稳定的品味评价标准下,年轻白领对山寨和仿货的态度也十分宽容和理解。

 

跨界流动:都市青年白领的职业发展新倾向

刘森林 陈恩海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阶到Web3.0的互联网更是为创造财富打开了思路和可能性。在“新常态”形势下的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经成为政府强力提倡和推行的政策,甚至提倡互联网创业,互联网成为创业“弄潮儿”所倚借的背景与平台。在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本研究发现,都市青年白领对自己的现状并不满意,已经开始逐渐自我反思,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在互联网领域创业成为都市青年白领跨界流动的职业选择。

 

农民工子女随迁现状与推进路径

刘成斌  童芬燕

摘要:农民工的家庭化流动是推进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重要步骤。为了解和分析农民工未成年子女跟随父母家庭化流动的现状与影响因素,本研究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描述和因果分析。统计发现,目前农民工总样本中有未成年子女随迁情况的农民工家庭占流动家庭的六成以上,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农民工子女随迁率稍低于总体随迁率。统计模型表明,农民工子女随迁行为受经济与社会多重变量的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在城镇化过程中,应当从收入水平、工作强度与生活方式、区域资源协调、社会保障参与等方面促进农民工子女随迁。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  农民工  子女随迁  家庭化流动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的形成机理——组织变革视角的实证研究

王玉峰  陈宗慧

摘要:组织变革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压力源。本研究揭示了组织变革对新生代农民工压力的产生机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组织变革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工作职位、工作地点、个人职业发展的担忧上;组织变革会显著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组织变革的感知;组织变革感知会对变革压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变革感知在组织变革对新生代农民工变革压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会显著地负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变革压力,并能负向调节组织变革对变革压力的影响。

关键词:组织变革  新生代农民工  变革感知  变革压力  自我效能感

 

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基于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

陈延秋  金晓彤

摘要:本文分析了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本文得出如下几个结论:心理资本水平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受他们感知到的社会距离的中介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资本水平对其感知到的社会距离具有负向影响,社会距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具有负向影响。提高心理资本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缩小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是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心理资本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融入  社会距离

 

男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

李龙珠  徐琛  王磊

摘要:本研究以37名19-29岁之间的未婚男性为被试,探讨了他们在信息板上作出择偶决策时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结果显示:男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依次是价值观、性格、健康状况、品德、外貌,而对候选人是否有恋爱经历并不重视;被试在信息板上间接表现出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与主观评估的线索及线索方向性偏好并不完全一致;男性选择价值观、品德、健康状况、性格与自己相似的女性作为自己的配偶;在任务较简单和复杂情况下,男性在择偶时倾向于运用启发式的信息加工方式,而在任务中等难度情况下,则倾向于运用复杂式的信息加工方式。

关键词:择偶决策 信息板 线索偏好 线索方向性的偏好 信息加工方式

 

港澳台侨大学生跨文化适应状况追踪分析

张宇明 戴钢书

摘要:为探究港澳台侨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本研究采用“心理适应量表”、“社会适应量表”以及“学术适应量表”调查了162名港澳台侨一年级大学生。研究发现,在入学初、学期末和学年末,大学生心理适应、社会适应和学术适应稳定且较好;在入学初和学期末,学术适应在社会适应对心理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前测三维适应基本上能显著正向预测相应维度的后测水平;参加学生社团对第一学期的社会适应和第二学期的学术适应具有负向影响,汉语水平与入学初的三维适应状况呈显著正相关,最强烈的求学动机对跨文化适应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跨文化适应 追踪研究 结构方程

 

社会工作本科生的专业选择与职业认知

施旖旎  郑广怀

摘要: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严重但已有研究很少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基于对A、B两所大学社会工作本科生的参与观察和访谈,本研究探讨了中国大陆社工本科生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认知。研究表明,与原有“叙事框架”不同,大类招生之后学生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将来是否成为社会工作者,学生所考虑的不仅包括薪资水平和社会认可,还包括性格是否适合、同事是否专业、服务模式是否独立、社工价值能否实现等。分析社工本科生的从“入口到出口”的抉择过程,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教育改革和职业发展。

关键词:大类招生  专业选择  就业决策  社会工作教育

 

后排男孩:空间社会学视角下的群体塑造

王刘飞  王毅杰

摘要:本文描述了教室后排男孩与多数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状态,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处于教室后排的空间特性在后排学生成为亚群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教师对教室空间进行了不同安排,他们往往将不守纪律、喜欢顶撞教师的男孩调到教室后排,从而形成了与主流空间不同的后排空间。在不同情景下,位于后排空间的男孩展示出与位于前排空间的学生不同的三种状态:蛰伏、强调存在、追求认同。他们同时也塑造了后排空间的意义,形成了可能发展出反学校文化的同辈群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反学校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后排  男孩  空间  反学校文化  班级教育

 

中国儿童及青少年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

李汪洋  谢宇

摘要: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数据,本文考察了中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及其性别差异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的职业期望存在显著的性别分化;女孩的职业期望十分集中,男孩的职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女孩职业期望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和声望水平高于男孩;相对来讲,女孩的职业期望趋向女性化,男孩的职业期望偏向男性化;在职业兴趣上,女孩比男孩更看重一份工作是否受人尊重以及助人、为社会服务的作用,赚钱是男孩更加在意的一点。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体现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和两性分工。

关键词:职业期望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

 

国外青年互联网行为研究及借鉴

袁海萍

摘要:本文对国外青年互联网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青年互联网行为特征存在性别、性格、国别、专业上的差异。研究者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对青年的正面影响,但也指出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负面影响包括网络暴力及侵犯行为、风险性互联网行为、网络学术不端行为、问题性网络行为等。青年互联网行为的监管和引导需要家长、老师、学校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国外青年互联网行为研究为我国青年互联网行为研究提供了研究内容、方法、多学科交叉方面的借鉴,并为对青年互联网行为的监管、引导与教育等方面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国外青年  互联网行为  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