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活动】《社会学研究》2024年年度论坛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2024-0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门致力于深入研究社会发展与变迁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中国社会学肩负着深入探讨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探索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道路,为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贡献社会学的学术力量,是中国社会学人的时代重任。

2024年4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承办的“《社会学研究》2024年年度论坛暨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大理大学召开。这是《社会学研究》编辑部推出的首届年度论坛,主题为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会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热烈的研讨交流,就如何提升《社会学研究》办刊水平、促进中国社会学期刊高质量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借此机会,《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对过去一年的办刊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新时代新起点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办刊水平进行了展望。2023年,《社会学研究》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连续第12年获得“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社会学研究》作为一本有三十多年历史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肩负着培育和建设一个学科、关注和反映一个时代的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社会学研究》力争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建构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期刊力量。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一、开幕式

本次会议于2024年4月27日上午在大理大学正式开幕,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陈光金研究员在主持时指出,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鼓励和推动中国社会学界深入探讨和研究相关课题,进一步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调通过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研究工作流程,促进社会学界的系统建设和水平提升,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在致辞中表示,要重点关注国内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发展与规范化,强调社会学期刊在学术引领中承担着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责任,同时需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学研究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李友梅在致辞中强调社会学期刊对于促进社会科学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学期刊在推动学术交流与多学科融合发展,促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大理大学校长杨顺清教授在致辞中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和专家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感谢,指出本次会议聚焦文化传承发展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题,立意深远,对于期刊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大理大学将继续致力于新文科学科群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性发展和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学研究》主编陈光金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李友梅

大理大学校长杨顺清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举行了《社会学研究》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颁奖仪式。为推荐社会学研究佳作、鼓励社会学研究创新,提升社会学文章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更好发挥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于2024年1月通过数据指标初评、读者投票、专家评议三个环节,在刊载于《社会学研究》2022年第5期—2023年第4期的61篇论文中,评选出2023年度“十大好文章”。颁奖仪式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李培林、李友梅、杨顺清、谢立中、宋林飞、周晓虹、何蓉等为七位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二、主旨发言

本次会议的主旨发言围绕“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开,由陈光金研究员主持。

第一位发言人是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李培林。他的发言题目是“从文化、文明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李培林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改变了全球的现代化格局,更是形塑出新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需要“现代物质基础”与“传承、包容、批判、创新”的综合发展,并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基础上实现文明共存。

第二位发言人是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他的发言题目是“理解与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五大向度”。周晓虹提出,可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中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思想积淀”“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扬弃模式”“面向世界各民族的开放与包容性系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元表征”五个角度理解和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三位发言人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社会科学》主编应星,他作了题为“从田野到历史:打开质性研究‘双轨并行'的新局面”的主旨发言。应星指出,结合历史视角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至关重要,提倡通过加强历史与田野交融的“双轨并行”模式,让历史赋予田野厚度,让田野赋予历史实感,以促进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

第四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他的发言题目是“土耳其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昝涛在发言中表示,中土两国的现代化经历了相似的历史进程。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现代化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有某种全盘西化的特点,后期则有所纠正。中国式现代化更加重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越来越注重从自身的特色和需求出发,体现出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寸云激。他的发言题目是“生态依赖:从‘打老友'谈滇西北的山坝关系”。寸云激指出,这项研究关注滇西北云南省鹤庆县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三个“打老友”的民俗案例,揭示了坝子和山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地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在形成区域关系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突出生态依赖的共生系统在促进地区间互补与流动性方面的重要性。

在主旨发言的与谈环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谢立中指出,五个主旨发言在议题上是有机统一的,李培林和周晓虹的发言侧重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星则讨论了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方法论问题,最后昝涛和寸云激分别提供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的历史和经验案例分析。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研究》编委宋林飞补充强调了政策制定、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提出应探讨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与政策分析推动社会和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