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沃启公益基金会联合主持的“息壤学者支持计划”第一期项目中期交流会在北京举办。10位受资助的青年学者报告了研究进展和研究发现,项目顾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王振耀教授,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陈光金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区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马伊里教授分别线下和线上参会,沃启基金会分享了社会组织在社区废弃物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项目专家团队对学者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生活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社会和经济问题,10位研究者的研究拓宽了生活废弃物的研究领域,从历史、文化、社会的角度回应了研究议题的复杂性,对于深入的学术研究和决策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
首先,生活废弃物与文化和文明密切相关,其产生与人们的认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部分研究从日常生活变迁、生产方式的转换,以及食物、服装消费、浪费与丢弃等不同角度,分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废弃物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变何以对生活废弃物产生影响。
其次,生活废弃物的治理是在政府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部分研究聚焦于社会组织、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资本和城乡居民对于废弃物处理的回应与参与。特别是在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的背景下,部分研究针对政府治理与社区居民的自主性如何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更为善好的废弃物治理机制,提供了生动翔实的案例。
再次,从经济学的角度,废弃物是资源循环再利用的问题,一些学者的研究从市场介入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再利用的角度,结合宏观与微观的视角,呈现了企业在生活废弃物的处理,特别是资源化再利用中的作用机制。
王振耀教授在致辞中对于息壤支持计划给予了肯定,并建议项目要关注本土经验、强调与实践和政策相结合,发挥项目团队的合力。陈光金研究员在报告评议中希望项目研究要有历史的眼光,观察到社会变化对废弃物的影响;要重视居民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规则和机制;还要打破“理所当然”,对于“传统”经验进行再思考。
会议结束后,项目各方还通过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第一,推动有关生活废弃物的多视角和更加深入的研究,形成新的知识,对决策产生影响;第二,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持续优化社会科学对于环境社会问题的研究能力。正如“息壤学者支持计划”的名称所寓意,希望未来有更多青年学者加入这个平台,共建社科人文领域关注和推动“社区废弃物管理”议题的学术共同体。
附件一:“息壤学者支持计划”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成员
陈光金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
马伊里
|
原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现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区研究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
王振耀
|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
|
王晓毅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
张劼颖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陈阿江
|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
章诚
|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
|
杜欢政
|
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副主任、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
刘源
|
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
|
付涛
|
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
附件二:“息壤学者支持计划”学者和项目信息
姓名
|
单位
|
内容
|
吴金芳
|
安徽师范大学
|
农作体系变迁视角下的农家生活垃圾堆肥史——基于巢湖流域的实地调查
|
宋红娟
|
云南大学
|
知识治理视域下云南民族地区垃圾问题研究
|
王利兵
|
广州大学
|
海滩垃圾及其治理的民族志研究——基于广东硇洲岛的田野调查
|
蒋培
|
浙江农林大学
|
社会资本重建视域下农民垃圾分类行为的研究
|
付伟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农村垃圾治理的社会过程——对浙江省某村垃圾处理的过程和机制分析
|
郑华伟
|
南京农业大学
|
社会嵌入视角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户参与行为研究
|
李雪石
|
香港中文大学
|
基于食物体系理论和方法的食物浪费研究
|
肖培源
|
同济大学
|
废旧纺织品物质代谢规律与闭路循环再生产业模式建构研究
|
孙旭友
|
山东女子学院
|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虎哥模式”的治理创新研究
|
钟兴菊
|
重庆大学
|
社会组织参与垃圾分类的实践路径与政策组合路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