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策略

2020-06-06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心理学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心理学的原子化过程(将心理和行为分解为几种简单元素)影响了心理学面对整体性社会问题的能力,需要在方法论上进行调整。其次,虽然心理学已经逐渐发展出数不清的学科门类和应用领域,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相关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但心理学的这些成果是碎片化的,缺乏对社会治理本身的整体性研究,这是摆在心理学界面前的难题。再次,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个人特质和情境因素,而社会心理服务所要面对的是更为宏观的社会层面,这基本上超越了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层次,需要心理学研究突破现有局限。此外,虽然心理学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但是应用心理学面对的是一个专门的领域,而作为社会治理手段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需要提供的是综合的解决方案。因此,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策略必然是从个体到社会的研究视角,从基础到应用的学科体系以及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整合。
 
研究视角的整合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这里的幸福与心理学中个体性、主观性的幸福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更强调社会层面的幸福,社会学、经济学和公共管理领域多采用幸福指数来测度人民的幸福感,幸福指数测量的指标体系中既包含客观的指标,也包括主观的指标,因此社会幸福的测量其实是对于社会环境的测量,社会幸福的实现思路就是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国内外的经验表明,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并不必然增强幸福感,而心理学所关注的个体主观的幸福对于社会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幸福是个体层面的,最常见的是主观幸福感,常常通过情绪和社会认知来对个体幸福感进行测量。要提升个体幸福感就要涉及影响个体幸福的因素,现代科学心理学被定义为对行为的研究,而影响行为的是情境还是性情因素一直存在争议。按照情境论的观点,个体的幸福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性情论的观点则不同意将个体看作是一块白板,而是强调人的遗传、生物因素和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先天性情的作用,即对于个体幸福更强调个体因素的影响。尽管许多心理学家意识到情境论和性情论的局限性,认识到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由这二者共同决定的,但心理学家的研究视角却很少是整合的,或者倾向于情境论,或者倾向于性情论。同时,既往心理学研究中的情境虽然经常被作为社会环境来提及,但一般都是局部性的环境,时间上是阶段性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环境。因此,心理学研究和应用不仅要整合个体、情境的研究视角,还要把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社会的层面。

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心理学要面对更加宏观的社会问题,即使是心理学体系中最为宏观的社会心理学,也需要把传统的学科边界扩展到更为宏观的社会现实。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整合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又各自分化、衍生出许多分支学科。心理学应用领域广泛,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基础。如果考察现有心理学研究文献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内容可以归属社会治理范畴,如对公平感的研究;第二类是关于社会治理本身的研究,这类研究又分为对某一人群或者某种心理特点的研究和社会治理的综合研究。心理学分支学科中,相对比较成熟、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服务的分支学科有很多,包括一些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的学科,如心理健康相关学科、法律心理相关学科、发展和教育相关学科等,也包括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分支学科,如社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加上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基础学科,这几类学科可以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在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和家庭关系和谐、组织和群体管理、青少年教育和成长、社会治安防范、社区和环境营造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虽然心理学庞大的学科体系可以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但是,面对更为广阔的社会治理实践需求,心理学需要以服务社会治理为目标,整合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成果,逐渐满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研究和实践的整合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在社会实践。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依据现有心理学体系,不断扩展心理服务内容和心理服务对象,中观层面则是社会心态培育和社会治理,宏观层面是实现幸福社会。

 

微观层面上应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临床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但心理学更多的分支学科实践性并不强,这与长期以来心理学界重学术研究、轻社会实践有关。中观层面的社会治理相关的心理学领域更是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理论上追随西方学者,缺少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关联性,较少有人从国内社会现实问题中提出问题、提炼概念、发展理论,并面对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改变心理学各学科普遍存在的重学术研究、轻成果应用和知识普及的局面,在鼓励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普及和成果的应用,培育应用人才,不断提高各心理学分支学科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能力。

中观层面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践有两个路径。第一个路径是社会心态培育,通过心理服务努力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结合以往社会心态研究的五个方面,分别从社会需要、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动上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借助心理学方法和措施达到社会心态培育的目的。第二个路径是社会场域治理,分别从个体、家庭、学校、职场、社区、社会等不同社会场域着手,分别探究社会治理的问题和难点,探索心理学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方法,实现不同社会场域下社会心态的改善,达到完善社会治理的目的。

 

宏观层面上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践首要的就是参与社会治理政策的制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意味着心理学与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一样,在社会综合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政策的出台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政策能否满足公众的心理需要、能否顺利落实、能否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心理学的参与十分重重要。心理学在经济、教育、医学、环境、健康和幸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心理学界应努力尝试将心理学研究与公共健康政策、司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结合起来,查找社会政策的不足,揭示心理学研究的公共政策含义,唤起社会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及社会各方面对政策背后的心理层面问题的重视,把心理学研究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结合起来,促进公共政策的完善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