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
        2018-09-10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历史发展与实践创新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研讨会并展开深入的讨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梳理了中国人民大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历史沿革,介绍了郑杭生先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的革命批判性和维护建设性的双重形态的论断,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直面社会实践本身,强调人民性和行动性的社会学。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线索,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历史为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历史形态作为内涵逻辑、以现实的历史为批判反思对象、以辩证法为活的灵魂、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一系列基本观点。他认为,准确把握和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关系,对建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具有根本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具有独特地位的社会学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立场是实践,方法论是辩证法,而其基础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在面对新的历史问题或与各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中,它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也对其社会学派别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立场原则和理论观点 

  上海社会科学院卢汉龙教授认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一般社会科学的综合社会学,并就马克思经典文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经济首要性、社会现象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说明、特定经验研究的历史与经济学背景、革命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即经济观、物质观、历史观和批判观四大基本原理。华东理工大学徐永祥教授从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重要学术思想基础。他在梳理市民社会概念演进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吉林大学邴正教授阐释了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认为全球化发展凸显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精神,这与马克思关于“人是类存在物”论断相吻合,从多元复合性的文化观视角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天津社会科学院史瑞杰教授分析了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的内容与特征,认为深入学习和发展马克思经典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北京大学谢立中教授认为,马克思社会理论中一个重要但存在模糊性的问题是职能关系与财产关系问题。他从分工与所有制的关系入手,剖析了分工的技术关系形式和分工的财产关系形式;聚焦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区分,提出生产的技术关系和生产的所有权关系,主张用更为确定的概念来代替含义模糊的概念并重新探讨其相互关系。

  促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从对民族学学科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反思中,对比分析民族学研究历史中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概括出目前民族学学科发展的三种类型,认为建设和发展中国学派的民族学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央财经大学杨敏教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早期传播及其中国化发轫的历史文献梳理,探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实践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性质的界定、中国土地革命与阶级阶层问题以及革命策略和统一战线问题都具有重大贡献,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和革命实践。上海大学张文宏教授就社会分层研究中马克思主义传统,对比分析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认为社会分层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具有强调生产资料的占有、阶级意识和批判冲突分析范式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文军教授对比分析了“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区别,认为“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是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适应和改变的,挑战资本主义问题始终被看作是“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此同时,“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再被视为历史必然性而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的潜在结果,因此,对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进一步甄别分析和批判发展。杭州师范大学王小章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把必然性与自由意志对立起来,从而既避免了非理性主义的不可知论,也避免了历史决定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由也即“人类解放”之价值承诺,又使其绕开了相对主义的泥潭。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其科学与自由的基本精神打通了实证与理解的樊篱。南开大学赵万里教授分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社会学论题。中国传媒大学冯波教授概括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传播特点,认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播不是纯粹的学术景观,而是作为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而发挥作用,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带有鲜明的特点。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实践创新 

  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影响,认为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对社会政策在问题对象、价值立场、政策内容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在梳理当代中国社会政策转变历程基础上,倡导在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政策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在进一步的讨论中,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分析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对福利国家批判理论构建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辩证批判、历史分析方法、国家结构理论以及阶级、资本与冲突理论、理想社会建构原则等内容对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政策批判理论建构具有重要贡献。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通过分析“单位”对社会矛盾的结构性分解,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认为稳定的社会秩序并非由单一的强制性“控制”所塑造,也得益于单位组织的“柔性”的“内部调节”功能,反思在单位制式微的背景下重建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广州大学谢俊贵教授聚焦于马克思城市功能的辩证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不仅包含占据主导地位的批判分析,还包括功能分析视野,指出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应当坚持辩证分析,推进城市发展,加强城市治理、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乡关系。中山大学周大鸣、王宁,南开大学王处辉、王星,华中科技大学丁建定,华中师范大学符平,中央财经大学李国武和贵州大学马良灿等学者,还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与在实践中的创新作了深入探讨。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传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概念和方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指导,要在深入的社会学研究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旺盛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不断与时俱进的体系。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应当坚持多元话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广泛吸收学术营养,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中国社会学的繁荣与创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聂石重 工作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